继续《需要与成长》读书笔记第二十一篇,第六章高峰体验中的存在性认知。高峰体验被认为是自我证实,自我批判的时刻,为自我找到了内在价值。我们经常会说到或是听到一句话叫:不知道自己是干嘛吃的。其实知道自己是干嘛吃的,也就是找到了自己内在价值。一个事物的存在一定是有其存在依据、道理、基础的。再换个方式说,就是他有用。因为他有用,所以他才能存在。没用的东西都消失了。比如说BP机,老太太的裹脚布等等。这些消失了的东西只能存在于历史当中了。我们还没有消失,因为我们现在还不是裹脚布。
你的内在价值,就是你存在的基础。什么是价值,价值就是用处,因为有用,所以才有价值。现在的人不会再裹脚了,所以裹脚布就没有了存在基础,也就没有价值了。那么对于我们自身来说,不要总去寻找那些活少钱多离家近事情。那样根本体现不出你的价值。当你没有价值时,你必定将会被淘汰。你应该尽量做一些可以持续提升你价值的事情。什么才更有价值,需要付出更多的事情,有稀缺性的事情,简单说就是本人都做不了的事情。别人不行,只有你行,这样你的价值才更大。有个脑袋就能干的事,从来都是没什么价值的事情。
为什么要去寻找自己的内在价值。首先是为了生存,这是我们永远放在第一位的事情。你有价值,才能存在,没有价值就将意味着被淘汰。其次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你有价值才能交换了其他价值。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创造或是交换来的。你不能创造多余的价值,你就无法与他人进行交换。包括你的繁衍,也是与异性的一种交换。一只鸟如果不会搭窝,都找不到对象,更何况人呢。你繁殖后代的权利都是你用能力交换来的。你只有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交换来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再次就是人总要有些生存与繁衍之上的精神理想。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还需要精神追求,才不至于空虚。其实这个精神追求,在我现在看,就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价值交换。这种追求满足的自己内心的需要。当我们以不再对物质有更多需求,就需要给自己一个交代了。这个交代就是自我实现,这个满足的只是自己的精神需求。自我实现不存在对外界的索取,他是一种纯粹的付出。是为了通过付出来实现自己的一种价值。
这让我想到了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在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我们追求的就不再是物质了。我们追求的是一种规则。我总说,我们是环境的产物,是规则的载体。当你能力不足,或是没有觉醒前,你只是在被动的承载规则。在你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你就是在主动的寻找、发现规则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者是什么,就是主动去发现规律的人。
我们处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同样我们处在自然中,也会存在一定的责任与义务。作为社会角色,很多东西是不用你自己去思考的,责任与义务很多情况下是会来找你的。而自然界中你的责任与义务是需要自己发现的。在单位你老板会告诉你干什么;在家你媳妇会告诉你干什么。而在自然界中没有哪个神仙会告诉你干什么。我们一生中主要全是在被动的做事。主动的为一件事付出终身是种什么感受呢?我想试试。
到点吃饭了,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