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对“自卑”的理解是贬义的,比如:“这个人很自卑”,就觉得是对这个人的评价不好。
而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对自卑的理解,是个中性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与他人比较中,产生的不如人的感觉;二是对自身有限性的观察而产生的无力、无能、无知感。
事实上,我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的在某个环节有自卑感,比如先天性的身体缺陷、不当的家庭教育,都可能使人产生自卑感,关键是怎么对待。
1.自卑感不是那么可怕。自卑感是人的属性之一,正确对待,可发挥正面作用。记得小时候姥姥家附近的一个邻居,男孩是被抱养的,养母是个聋哑人,养父靠着种地供他上学,男孩平时去地里干活,基本不与人说话,其实,我那时年龄小,也不知道“自卑”一词,其实男孩就是有自卑感,但是,他学习特别努力,我看到他干活干累了,就坐在田埂上,掏出书来去看,后来听说考到北京去了,端上了“铁饭碗”。自卑感是人进步的动力。
2.自卑感有正面的作用,并不是要主动培养孩子的自卑感。那种打压、挖苦式的家长,总是否定孩子“你就是脑子笨”、“你天生不是学习的料”、“你不适合学数学”等等,这样的语言杀伤力很大,有时可能就是让孩子一蹶不振。
而正确的做法,我个人认为用我看过的一句话说就是“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往哪个方向夸他、鼓励他”,这是心理暗示,是积极的那种。
3.令人担忧的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心理问题,是过度、过分的自卑感。这样的例子见得多了,我一个同事的儿子就是个例子。他在学习上失去自信之后,几天不洗脸,也不换衣服,故意迟到、打架等,搞一些极端行为,这就是“自卑情结”,其实他内心里也想被关注、被认可,更想摆脱自卑,但是自己的行为就是走入怪圈了,只会恶性循环,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