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苏东坡
文\阿关
早上读了一篇写苏东坡的文章《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很有意思。自诩文人,我喜欢古今文化的那些名人轶事。对于这类文章每每遇到都是精读,读罢还会再回味一番。这篇小文就是这么来的。
对于苏东坡,其实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这么个人。小学的时候就背诵过他的词,什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什么把酒问青天,今夕是何年等等。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个才子。天赋异常,不然不可能写出如此浪漫而又富有哲理的诗词歌赋。他还是个美食家,东坡肉是最常见的名菜。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七八年前,到杭州疗养的时候,专程到楼外楼去吃过一次东坡肉。据说,那里是最正宗的。一个小炖盅,卧着一块豆腐块大小的五花肉,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的确美味。当然,也很贵,七八年前的价格,我记得好像是十几块钱那么一寸见方的小块。其实东坡肉的由来,是苏轼被贬湖北黄州团练副使的时候,差不多就相当于现在县人武部副部长的官职。宋朝人对牛羊肉比较偏好,有钱人都是吃的牛羊肉,猪肉都是穷人吃的。被贬谪的苏轼没钱养活一家人,还问当时的黄州太守要了黄州城东的几十亩坡地耕种。也就是那个时候,他给自己取了个号,东坡居士。中国古代,酒和文人是一堆双胞胎,有酒才有文人,文人大都好酒。苏东坡也是个好酒之人,每饮必醉。只是没有李白的家世那样,李白的老爹是曾经的蜀地首富,有的是钱,可以千金散尽还复来。苏东坡呢,不会理财。好酒就要下酒菜,没钱买牛羊肉怎么办。他就琢磨出能不能把猪肉给弄的更好吃呢?这才有了东坡肉。
苏东坡不算完人,不能和曾国藩、王阳明、孔子去比较,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完人。但苏东坡真真成了古今五千年来最会享受生活的人。林语堂,这个新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称赞苏东坡为“人生的盛宴”,苏东坡的一生成为他追求的目标,后来,林语堂还写了一本书,叫《生活的艺术》。读罢之后,也很有感触。当时我就得出一个哭笑不得的体会,这本书不适合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古语讲: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本书所提倡的闲适生活,享受生活还是适合不惑之后的人看看的。对于年轻人,需要为着事业奋斗的人,这样让人享受生活的书,不是很励志。但现在看来,当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些匆忙了,或者说有些偏颇。看看苏东坡就知道了。在黄州的五年是苏东坡政治上备受打击的五年,人生走入了低谷,然而这五年也是他才气倍发的五年。用句流行语来说,那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黄州期间,他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千古绝唱。也是在黄州,他的书法登顶,寒食帖位列三大行书之一。每到寒食节,苏轼都很感怀。感怀自己的仕途,感怀自己的人生。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他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这就是寒食帖上的文字稿。129个字,在A4大小的纸片上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节来历于“子推绵山焚身”的悲苦故事,本身就是个令文人骚客感怀的节日。春秋时期,当时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这个节日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苏东坡,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情,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这是他为人做事的态度,也是他的人生观。也就是秉持着这样的处世哲学,他才能在宋朝新旧两党交相倾轧之中存留着生活的乐趣。党争是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代表的新党认为他是太保守,是旧党。司马光代表的旧党认为他为新党说话,是新党。于是,他就在新旧两党的倾轧中,时而高官到正三品,时而贬谪到几乎不入流,甚至要杀头。而且他的一生还是以贬官为主。这种情况下,他还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有着许多的功绩。流放杭州,他疏浚西湖,修建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流放惠州,他改善民生,设计了广州最早的自来水供水系统。流放黄州,他大兴慈善,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孤儿院。流放儋州,他兴办学堂,教出海南第一个进士。这能不励志吗?可见,享受生活和励志不冲突。在苏东坡身上就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个完美的结合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和处世哲学来调剂。人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励志并不是一定追求的是高官厚禄,是功成名就。苏东坡的励志追求的就是为民做事。大官有大官的做法,小官有小官的做法,只要想着的是做事,是为民做事,这就是励志,这就是成功。可以说,1000年前的苏东坡给我们现在人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如果说,我看过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之后,对生活的理解在第一层次的话,现在读懂了苏轼,我对生活的理解就升级到了第二层了。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当一个人看透了生活的本质,或者说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着生活。我觉得,这句话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褒奖。他就是个生活的英雄。一个人享受生活,所能做的事情,他都做了,而且都做的那么出色。这不能不让人钦佩。我甚至在想,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天文地理、医学饮食等等样样精通,有他不会的吗?苏东坡的生活艺术,大气凌然,浪漫至极,赏心悦目,陶醉绕耳。他真的把生活活成了“诗和远方”。
说苏东坡是个天才,估计没人反对。但他的才气也是后天努力得来的,据说,他尤好抄书。他的父亲苏洵给他和弟弟苏辙最大的财富就是书。《三字经》里,“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也就是苏东坡的老爸。发愤读书的苏洵给两个儿子,苏轼、苏辙提供了一个大宝藏——满屋藏书。苏轼两兄弟就这样从书堆里泡大了,后来和他们的父亲苏洵一起并成为三苏。唐宋散文八大家中,他们父子一下就占了三个。苏轼晚年时曾对弟子王古说:“我每读一部经典,都是从头抄到尾。”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朋友朱载上(时任黄州司农,相当于财政局长)去看他。朱载上在客厅等了很久,苏轼才出来。“我刚才在做每天的功课,没发觉你来了。”朱载上问:“每天的功课是什么?”苏轼回答:“抄《汉书》。”朱载上惊问:“您还用得着抄书吗?”苏轼回答:“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开始一段事抄三个字,后来一段事抄两个字,现在一段事抄一个字。”朱载上说:“把您抄的书给我看看呢?”苏轼立即取出一册抄书给他。朱载上双眉紧皱,一点也看不明白。苏东坡说:“请您说一个字。”朱载上就随便挑了一个字,苏东坡立马背出数百字,无一差错。那天回家后,朱载上对儿子朱新仲说:“比我们优秀的人还比我们更努力,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勤奋呢?”后来朱新仲做到南宋的中书舍人。
古往今来,虽资质平平,但后天勤奋努力,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数不胜数。被称为完人的曾国藩小时候就是有名的笨小孩,连梁上的小偷都看不起他,真可谓资质平庸,唯一可称道之处在于他的勤奋努力,就是凭着他的后天努力成就了他的一生。战国时的苏秦年青时学问不深,备受白眼,连自己的亲人都瞧不起他,这让他很受刺激,立志发奋读书,每当读书到深夜疲惫想睡觉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留下了“锥刺股”的美名。囊萤映雪、凿壁偷光、铁棒磨成针、头悬梁,锥刺股,这些典故都昭示了一个道理:要成为一个有价值、有功用的人,后天的努力必不可少。
阅读苏东坡,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何时,人要努力地,正直地,充满激情地,艺术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