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初为父母的时候,都会想尽办法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那种感觉就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一个父母,什么事情都依着孩子的时候怕宠坏了,在教训孩子的时候又怕给小孩心里落下阴影。
作为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写了一本《奶蜜盐》,在这本书中通过“奶” “蜜” “盐”三大核心要素,总结出最影响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只要父母在相应地阶段给予足够的“奶” “蜜” “盐”,孩子就可以一生不缺。
奶:给孩子充足的原动力
顾名思义就是妈妈的奶水,它更深刻的意味,指的是母亲充满温暖、充分照料的生活环境。这个环境以充分的爱和满足为导向,所有孩子都不可缺少。来自母亲的爱与照料也是所有其他人不能代替的。只有在母亲的怀抱中,一个孩子才能够成长得更健康,更活泼生动,更舒展明亮。
只从做了母亲后,我发现这一点非常明显,只要我在家的时候,我家女儿只要我,到哪都要牵着我的手,小孩都是很聪明的,她只有发现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她才和她奶奶在一起,虽然白天也好的很,只要我一下班回来,就会发现女儿又变小了,什么都要我了,这是不是就是小孩依赖妈妈的特性。
在《奶蜜盐》这本书中,作者张文质告诉我们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旦母亲不在场,孩子就会感觉到缺失,她会惶恐,缺乏安全感,然后就会去寻找母亲的替身,从而“遗忘”掉真正的母亲。事实上这不是真正的遗忘,而是产生了一个虚假的“自体”,好像她是一个不需要母亲的孩子。这是孩子的一种自我遮蔽,她埋藏了自己的本能需要。这样孩子成年之后,只要身处特定情境,她就会展现出母爱缺乏所带来的痛苦与麻烦。
所以我们要用生命之初的“奶”,为孩子一生涂上温暖底色。
蜜:童年幸福,才经得起社会摔打
“蜜”是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把鼓励、赞赏这些甜蜜的情感支持方式,变成家庭中最重要的互动方式。这样的互动方式是所有对孩子成长“有益的父母”都会采取的行为。
哪些有益的父母,总会鼓励孩子,并积极参与到孩子对世界的探索中去,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孩子如果有快乐幸福的体验,他就会自我激发一种快乐幸福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更懂得去悦纳自我,欣赏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
我家小孩这两天特别黏人,我早上醒来的时候,她就突然醒了,睁眼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你今天不上班吧?”。听着这样的问话也挺心疼的。前段时间我会用“妈妈要挣钱买东西给你吃啊”,这样的话糊弄她,还被蒙蒙懂懂的骗过几次。
我家小孩种种反应让我想起来我最近看的另外一本心理学书《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如果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两星期以上的分离,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被抛弃创伤。孩子形成的被抛弃创伤,不会因妈妈回来而自动化解,妈妈必须做很多努力。很多妈妈没修补的概念,或修补时因碰到了孩子的保护壳,而很快失去耐心。结果是,这些孩子的被抛弃创伤一直留在心里。看到这让我想起来,在今年过年的时候,小孩被她奶奶带回老家有十来天,会不会因为这个对她幼小的心灵造成影响。
想让我们的孩子健康阳光,就要被“蜜”浸润过,“蜜”会帮助一个人体察和探索出一个更好的世界。
盐:性格塑造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
盐既是世上最寻常又最不可或缺的食物,同时它还是一个人坚毅、勇敢与有责任心等优异品格的象征。
人一生总要承受一些沉重的东西,责任感可能会使人心事重重,被巨大的压力包围。而生命的轻盈度则能提供一种向上的动力,它能让人举重若轻。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即使面对不利的处境,也想有所作为;而轻盈感是一种诗化的未来,就是无论遇到什么事,无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中,都能有着从容的心境,都能创造一种美好的生活。这需要强大的心灵包容能力——适当的“盐”有助于锻造这种能力。
也会有的父母在对教育孩子这方面都比较严厉,美其名曰是爱孩子,挂在嘴上的都是“爱你才管你的”。国内知名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写了《爱和自由》一书,大致的观点是,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爱与自由,缺一不可,而如果他既获得了充分的爱,又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他一开始就会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而最终也势必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
一个人生命中所添加适当的“盐”,能够让人处变不惊,让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不同的适应能力,这样的人才具有改造现实的能力。
通过这本书,我希望给我女儿生命中添加不可缺少的“奶” “蜜” “盐”三个最重要的要素,想让小孩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父母自己本身要有一定的教育能力。如果我们自己本身什么都不懂,又何谈教育自己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