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白天上课哪有难么多的时间去看书,要上课,要备课,要教研,要听课,还有一些繁琐的事情一大堆。昨天读了苏氏的第二条建议,才知道是自己太短见了,因为读书少了。
书中提到,一位历史老师的上课。当区级领导来听他的课时时,本来打算在课堂上听课时写点什么的,以便以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太入迷了,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完全被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当临校的一个老师问这位历史老师,您花了多久来备这节课,那位历史老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不过,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可见学科知识对这位历史老师来说,已经轻车熟路,而且教科书的知识只是他所学知识的沧海一粟。
怎样进行这种备?
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想有很多的空闲时间,那就多读书。读的多了,就能规划好,利用好零碎的时间。这样整个人就轻松了。
这就要求我们要终身学习,学习时候终身备课的前提。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