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居家了一天,对面办公室有同事阳了,瑜伽馆同学也有阳的,真是越来越多。
早上起来自己测了一个抗原盒,是阴性的,但不知心理作用还是怎么的,总觉得脖子和嗓子胀胀的。
今天处理的是一本年底前要出书的学术书,参考文献非常繁多,作者也很认真,自己把文献出处整理成表格,拍好照片给我,我只负责核对就好了。
原以为这样默契的配合后面的流程会非常快,想不到真正核起来还是问题一大堆,作者是年轻学者,写文章特别谨慎,一句一个典,导致很多段落显得不够紧凑,文献格式也难统一,从读者角度出发会觉得难读难懂。
追究根本原因又是我的编辑力不足了,初审时已经感觉到这些问题,奈何缺乏整体把控和调度的能力,没能从写法和框架上帮助作者修改,新作者遇新编辑,两边都诚惶诚恐,工作推进得缓慢而死板。
放在以前我会为自己核查到了多难找的文献而沾沾自喜,现在开始察觉到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很多文献是否有必要引用,如何在写学术文章时提高原创性,而不是搞出一本本堆砌材料、让人不想翻开的书,实在是各种意义上的资源浪费。
虽然编辑不能决定作者的写作方式,更不能越俎代庖地改变作者原意,但只有从更高的层面上有了思考,后面再审书稿时才能迅速发现关键问题,不使审稿流程走形式。
不搞形式主义看似是个关乎态度的问题,实则很多时候也关乎能力,能力是锻炼出来的,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慢慢地摸索出自己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