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作息不太规律,总是被游戏拖到深夜。昨晚,我下定决心,11点整,准时关机,熄灯休息。今天,我终于睡了一个囫囵觉,直到清晨被一阵雷声惊醒。
早晨外面下着雨,我又不想起床了,因为躺在床上的感觉真好。听!雷声起伏,时远时近,雨打窗台,滴滴答答。我忽然想起了雨天捉鱼的那些事儿。
昨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捉鱼。在此,我也说不清,应该用“抓”还是“捉”,其实,用老家话说就是“摸鱼”,不是有句俗语叫“浑水摸鱼”嘛。
写到这里,我又联想到网络上有一个梗叫“摸鱼”,大概也是由“浑水摸鱼”这个成语衍生而来的吧。具体是指上班不认真,不务正业,混日子的那种。
下雨了,老家附近的沟河淌水,形成水位落差,这时总有鱼儿逆流而上,顶水嬉戏,正当它们玩得起劲的时候,总能被有备而来的人儿逮住。
儿时的记忆,总是那么清晰。每逢下雨天,我喜欢听父亲讲,雨中捕鱼,满载而归,乐在其中的故事。
有一次,那是一个下雨的清晨,父亲扛起踢罾(一种捕鱼的工具,像一个放大的簸萁,三面竖网加一个底,一面敞口,立在水里,感觉鱼已进网,迅速上提,鱼儿离开水面,任凭它乱蹦乱跳,也只能束手就擒),来到老屋前面的十八亩(地块名)田头的条沟里,一口气拎起了16条鲤鱼。
也许是幼时经常听父亲讲起捉鱼的故事,也许是在那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的年代,我对捉鱼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从小就喜欢捉鱼,各种尝试我都体验过。用踢罾踢鱼,用柴帘塌鱼(一种以去皮芦柴,用塑料线绳编织起来的帘子,庄稼人一般用它摊在地上晒棉花、晒粮食,夏天也挂在门前挡蚊虫),用鱼钩钓鱼,当然最拿手的还是徒手捉鱼,就是上文提到的摸鱼。
长大后,我也常想,现在河道更宽敞了,反而不容易捉到鱼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工业污染、农药化肥使鱼儿丧失了繁殖能力,还是各种先进的电鱼设备,那种“一扫光”“全无敌”的神器,对沟河的鱼儿大小通吃,濒临绝迹。
尽管如此,我还是对徒手捉鱼情有独钟,有的时候,我也喜欢略显身手,表现一番。
记得有一次,我们结伴骑行杨桥古镇,回来的时候,路过闸口,那里有一片水稻田,只见路旁的灌溉渠里,有一群人在水里奔忙着,我连忙下车察看。一名小顽童,一如当年好动淘气的我,在水里打打闹闹,我问其故,他悄悄告诉我水里有黑鱼。
本来,我就对水渠心生遐想,这下哪里抵挡得住这样的诱惑?于是,我连忙脱下鞋袜,跳进半人深的沟渠中,摸将起来。几经比划,我发现原先被一群人搅浑的渠水中,确实有一条黑鱼在穿梭。于是,我耐心地,一把一把地搜索,不一会儿,那条一斤上下的黑鱼,就被我轻松收入囊中。
当我把黑鱼扔上渠边的时候,同行的骑友们都惊住了。他们原先总以为我吹牛,没想到我这么快,就捉住了黑鱼,同时扔上来的还有几条小鲫鱼。
见天色不早了,我又很快上渠了,我们收拾好战利品,继续骑行返回。呵呵!这真是骑行摸鱼两不误,满载而归乐淘淘。记得当时我拎着黑鱼,同时收获的还有小伙伴赞叹的目光和神情。
这是我来宜后的一次小试牛刀,感觉又找到了童年捉鱼的快乐时光。
呵呵!一次小小的捉鱼表演,总让我津津乐道,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