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九年,贾樟柯终于带着新作《山河故人》重回大荧幕。和贾之前的作品一样,《山河故人》是一部对社会有着深刻思考的类型电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贾在影片调度上的日渐自如。同样,我们也无法否认导演有着更大的创作野心。这体现在贾在作品主题方面的新尝试:他想通过本片探讨一个更宏大的主题,即,人的根在何处。
影片采用了三段式叙事,分别涉及三个不同的时间:过去(1999年)、现在(2014年)、未来(2025年)。第一部分讲述了年轻时的沈涛、张晋生、梁子三人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沈、张二人结婚、梁子远走他乡作结。正如导演将片头字幕放在了第二部分开头,对过去部分的叙述是整部影片的序曲。
第二和第三部分是影片的主体。在对现在部分的叙事中,不惑之年的沈涛经历了梁子重病、与张晋生离婚、与儿子分隔两地、父亲去世等种种人生变故,心性变得更加淡然坚韧。她的痛苦来源于对梁子遭遇的痛心、因失去家庭对父亲的愧疚以及儿子对自己产生的陌生感。这个角色同时被赋予了一种时代意义,即由金钱带来的阶级变化。
其实,影片一开始就强调了阶级的对立。张晋生代表着富有,梁子代表着贫穷,而沈涛最终选择了晋生。沈涛后来通过经营加油站生意也变得富有。然而,金钱并不能带来幸福。梁子最终成为金钱规则下的牺牲品,沈涛与晋生也在各自的人生路途中历经艰辛。金钱也无法真正改变一个人的内在。尽管在生活、人际等方面一掷千金,沈涛还是习惯于使用针线与缝纫机、用iPad玩斗地主游戏;尽管成为了资本家、移民澳洲、拥有了英文名,张晋生还是习惯穿着简陋的衣衫、喝着汾酒……
在对未来部分的叙述中,影片试图探讨一种人性中的悲剧结果。这种悲剧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灵的迷失,它促成了到乐和自己中文老师的爱情。到乐的恋母情结在老师身上得以实现,这段忘年恋还源于两人的相似背景,他们同为海外华人、远离故土、缺乏归属感与安全感。年龄的差异被弱化,影片主题得以升华。然而两人的爱情终究是一种缺憾,到乐无法与女友一同回中国面对自己的生母,在他心里有永远无法弥补的创伤。
相比于贾樟柯之前的作品,《山河故人》的情绪要更加柔软,对人性的刻画也更加外化与直白。内容上,贾樟柯尝试探讨了过去不曾探讨的议题,譬如上文提到的阶级差异。同时,通过对未来科技的一系列设想,导演对于现代科技的态度也呼之欲出:科技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即人际关系的恶化。拍摄手法上,中近景镜头的增加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做了更为细腻的展现,配乐中吉他等乐器的加入也使得影片的旋律更加柔和。
作为中国大陆当下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性电影导演,贾樟柯在自己的作品中更多地追求了一种脱离了地域差异的永恒的东西。这也解释了在《山河故人》中,贾樟柯偏重感情线而淡化描述社会现状的原因。影片只提到不多的社会事件,如坠毁的飞机、高铁与绿皮火车场景、张晋生与朋友聊天时提到的反腐事件等。其中穿插的一些细节,譬如扛着大刀的少年、梁子看到的老虎的镜头、在路旁烧纸钱的母子等等,反而成为了某种时代的隐喻。
由于拍摄风格的变化,有人将《山河故人》视为贾樟柯的转型之作。其实,与其说这是贾樟柯的转型,倒不如说是贾樟柯面对电影市场做出的某种迎合。“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最疼痛的时候,人才会感受到爱”等等台词的流行,表现出影片与大众平均价值观做出的某种妥协。
此外,作为一部包含导演多种尝试的电影,《山河故人》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刻画方面,例如在第二部分,沈涛似乎是被强加了一个企业家的身份,角色显得过于单薄;第三部分中到乐表现出的“失忆”、不会讲中文等等也体现了人物设置的某种不合理。
不管怎样,《山河故人》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我们的根在哪里。沈涛的根在于对所爱之人的牵挂,梁子的根在汾阳故乡,晋生的根在于追寻自由。幸运的是他们终究有所归依,而到乐,他会去向何处呢?他不知自己的根在哪里,因为他生本无根。
我们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