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小孩儿确实不是个简单事。小时候他熊一点吧,这是你父母的锅;长大点他叛逆一点吧,这是你父母的锅;青春期时他闹腾一点吧,这还是你父母的锅。而且你还不一定能与他或她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偏偏这个“良好关系”最为重要,不然你说什么孩子都不愿意听啊,那怎么能行呢?未成年的熊孩子最可怕,你不能动手打他,因为人家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某种程度上也会给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这甚至决定于孩子以后的性格发展。
我曾经在某某社交软件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父母,一种是会成为孩子一生的榜样,而另一种则让孩子明白自己永远不要成为父母这样的人”。我们不求成为孩子的榜样,就求极力摆脱后者。我们要做孩子的引导者、教育者,并让他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是值得信赖、永远站在他身后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让孩子信任我们?如何这样如何那样……让我们慢慢来,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种类的教育方法,那么我们就从小到大说起,谈一谈如何“育子”。
当孩子过了断奶的年纪,开始有着初步独立想法的时候,我们漫长的教育工作就开始了。一开始小孩儿想的不是特别多,除了熊了一点也没什么。这个“熊”的范围可能是路过商场时死缠烂打非要买的玩具,可能是半夜三更哭的满地打滚儿死活要吃的某种零食,也可能是公共场合时突然神经质的大哭大闹。这会儿你一定会希望,啊,我亲爱的宝贝,你为什么不能懂事点,给爸爸妈妈省点麻烦?可惜小孩子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你也只能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但事实上,这确实是错误示范。小孩子不是宠物,当他们做的事顺应大人的心意时就会被奖励,反之则会惩罚,他们只能在暴力下默默禁言,却不明白为什么。更何况,此时的小孩正处于学习阶段,当大人怎么对待他们时,他们就会怎么对待别人,真正的熊孩子也是这样养成的。
那什么才是正确示范?——跟他讲道理。不要觉得麻烦,也不要表现的不耐烦,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而不是一个宠物狗。告诉他为什么不能给他买玩具,为什么不能多吃零食,公共场所为什么不能大声喧哗……一个孩子的教养也是这样慢慢形成的。
当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他差不多就该到了懂点事的年纪,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取决于父母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
相信你或多或少听说过“七年之痒”这个名词,它是指当人们的婚姻生活到了大约第七年时会出现怠倦期,这是感情的一个转折点,一旦成功,感情便能朝向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则可能二人分道扬镳、分崩离析。如果你是前者,那么恭喜你,你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继续保持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与孩子沟通;若你是后者,那么就有点危险了。
有人会问,这与教育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这个关系大了去了。你试想一下:当你还是个懵懂的孩子时,你的爸爸妈妈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关上门把你隔绝在房间外。你趴在门上偷听,只能听见东西破碎的声音和大声的争吵,你心里是什么感想?
或许你会想,孩子怎么不帮着劝一下呢?再说,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对以后能有什么影响呢?孩子或许是可以帮着劝一下,但是他能解决根源问题吗?更何况,父母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他们也是能敏感地察觉到的,终究问题还是出在父母身上,不管怎样,如果父母真的关心孩子,就不应该给孩子过多的负面情绪。
至于对以后的影响,这也十分重要。我知道有这样一个孩子,在她六七岁的时候,她的爸爸妈妈就开始吵架。本来生性就内向的她什么也不敢说,什么也不敢做。她眼睁睁地看着爸爸妈妈之间相互猜疑,相互谩骂,家里的亲戚来了一趟又一趟,劝了一次又一次。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似的上学,回家。然而回家却成了她最害怕的事情,她每天都流着眼泪沉沉睡去,做的梦是一家三口开心的一起笑,爸爸妈妈看向对方的眼神充满了爱意,而不是梦之外那般的冰冷。
现在,她习惯了这一切。如今她最希望的事情不是爸爸妈妈不再吵架,而是赶紧分手,尽管她的父母再也没有吵过一次架。她的性格渐渐扭曲,在外遇到不顺心的事都默默忍着,回到家全都发泄给父母;她对人生总是充满悲观,尽管她能看见积极的那一面,可她逼迫自己相信黑暗;她对亲情是如此淡漠,她从不向父母撒娇、任性,她对父母的恨超过了爱,她幻想着等自己上了大学,就再也不回来,只与他们保持经济往来;由于父母的原因她不再相信爱情,她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她每天都活着不安全感和孤独感中,不苟言笑、不会吵架、不会生气,就像一具会走路的尸体……而最可怕的是,她的父母只觉得这个孩子不再像以往那样懂事,他们忘记了自己带给她的痛苦,只要求她更懂事、更听话,否则就是不孝顺。
所以,调节自己与另一半之间的感情,既是你对感情的负责,也是你对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负责,有些时候,不妨与孩子感同身受一下,站在他们的角度上体验一下他们的世界。
终于到了最后一个阶段——青春期。它是每个孩子内心深处的野兽,它在暗中观察,按耐着兴奋喘着粗气,等待合适的时机就会爆发,势如破竹,迅如疾风,让你猛的措不及防。
这么说有些夸张,但对于某些家长,还真的是这样。此时的熊孩子已经今非昔比,他们的三观、胆量已经翻了不止一倍,而他们听你说话的耐心程度则与其成为反比。但这个时候,孩子其实是最迷茫、最缺乏安全感的时期,当他们越长大,就不由得感觉越孤单,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我们的大道理,该明白的他们都明白。他们最需要的,是安慰和鼓励,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些独立的空间,学会适当的放手。
但前提是,以上做法必须建立在你拥有“理解”的思想基础上,不然一切都白搭。当下社会的很多父母都很奇怪,他们对自己的子女有种极强的控制欲,否定子女对自己提出的一切质疑,通过道德绑架强迫他们顺从自己的意识。强调权威,忽视教育方法,把“我都是为了你好”挂到嘴边。我不禁感到好奇,这些骄傲的父母,何来的优越感认为自己可以控制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他们否定科学道理,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子女想反抗又反抗不得,只能在冷暴力中默默隐忍。
这样的思维看上去很难以理解,但在中国遍地都是。如此下去,这些子女长大以后也会成为这样的父母,他们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会成为妈妈爸爸那样的人……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而改变应该从我们开始,我们要学着去爱他们,感受他们的世界,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孩子负责,以后他们才会学着我们那样对自己的孩子负责,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那便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作为父母,我们不该让孩子拥有这种“无能感”,父母与子女本来就是一种不等对的关系,我们不应该让自己的蛮狠与无知去恶化这种关系,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把不平等化为平等的过程,我们应该意识到,爱是一种责任。
最后,送给所有孩子一段话,只希望你们愿意相信我们这些正在改变的爸爸妈妈: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