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箬坑教学点是兴国县最边远乡镇最边远的教学点之一,仰慕已久,早有一睹“芳容”的意思,却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一拖将近三年没能成行。 今天却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小学校长邀约前往。一人借来一辆摩托,没有行囊,只有体验一种生活的念想,我们上路了。
与料想中的一样,泥泞坑洼山路,山路两旁苍翠欲滴的次原始森林,蜿延林间的潺潺溪流,溪边高树上欢快啁鸣的鸟儿......这一切,如果是抽空儿放松一下心情,肯定是个不错的去处,可今天的我有如宗教徒之于麦加,找寻的是心灵深处的一方圣土,无心眷顾沿途美景,现在想来也有一丝的遗憾。记不清山路转了几道弯,但我清楚的记得我们淌过了两处没有桥的溪水,同事告诉我,淌过了两处小溪也就快到了。 和我想象中的一样,典型的山村小学的情境:低矮的一间教室,头发花白的一位老师,三五个怯怯的学生......我们的到来打乱了师徒们的交流。
守巢的是年逾花甲的张老师。除了眼睛中还闪烁着文化人的光芒,我真很难找出他与当老表的差别。看着校长大老远的来看望,有些激动,一个劲的让坐、递烟。学校除了七个人外,什么也没有,没水没电,自然也没法为来客递茶了,可以看出张老师挺过意不去的样子。
我们聊起了家常,张老师告诉我们,他不会骑车,来一次圩镇得走上两个多小时山路,平时没啥事也就跑得少。他告诉我们,他家还在再绕两道弯的山那边,执意邀请我们要到他家小坐一下,同往的校长婉言谢绝,一来他是来了解这儿的生源情况,再者我们应邀前往,留下那六名学生只有留守学校自习了。因为是本地人,张老师对这小小山村的情况是了如指掌的,哪家有几个小孩,什么时候该上学,哪家孩子上学要多长时间,哪家孩子上学得淌河过桥,他都能悉数说来。说起了今年他该退休了,这儿学生也少,这个教学点也列入撤并时,我感觉出了张老师眼中流露的一丝凄凉。 同事的工作任务算是完成,我们同张老师握手作别,张老师站教室门口的田埂上,目送着我们,还一个劲的挥着手...... 回来的路上,我开得很慢,思想似脱疆之马,这短短的行程让我找回了久违的感动,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我因这位守望山村希望的老者而感动。十几年如一日,耐着的是寂寞,守着的是清贫,送走的是希望。没有一丝的抱怨,心境平静如水,从容恬淡。这不正是儒家哲学所推崇的安贫乐道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当然也不排除是无奈后的一种麻木。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如若是我,也能这般坚持吗?
我更因山村教师如此的生活状态而深感不安。教师应该是文化人,可我没看到这山村丁点儿的文化气息,心灵如何得于滋润和薰陶呢?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教师也许会退化成比外出打工的学生家长知识还匮乏,怎样能让这里的孩子有个开阔的视野呢?我深深的忧虑起来,如何改变山村教师的生活状态,难道不应该让我们的社会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吗?为了山村孩子的幸福,我们必须让山村教师幸福起来;为了山村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必须让山村教师不掉队。所有的这些的改变又谈何容易,我们的国人早已习惯以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来掩盖地域极大差异的事实,我们的官员哪有时间来关心那了了数人的教育现状呢?教育公平何在?也许那只是我们一个美好愿景,一个遥不可及的乌托邦...... 。。。。。。 我从箬坑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