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原意为建筑行业的脚手架。目前,“支架式教学”比较流行的定义为:在教学中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
支架式教学,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就对此产生了及其浓厚的兴趣。今天听张立军老师关于《阅读课的板书设计与功能达成》的讲座,又一次听到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我就特意的百度了支架式教学的相关概念和产生的理论基础。我对支架式教学又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
回顾我以往的课堂,内心总是想通过自己的引导,打开孩子的思维过程。但是,一节课下来,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原因就在于课堂上,我还是难以做到在充分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去寻找到这节课的支点,因此就引不起学生对全文的一个深度思考,更谈不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形成。
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就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语文要素编排内容。精读课文就是围绕语文要素学习方法的过程,某种意义上说,精读课文的学习就是为略读课文提供学习的支架。只有在精读课文里面习得了方法,破解了语言文字的密码,学生才能够在略读课文中很好的运用方法,从学到用的过程,就是知识不断内化,最终实现阅读迁移的创造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的有效的学习支架,就是让学生不断学会思维的过程。
张立军老师讲座中板块的功能包括五大部分。即:整体感知—阅读直觉唤醒过程;提取信息—阅读重点筛选过程;形成解释—阅读思维打开过程;做出评价—阅读审美获得过程;实践运用—阅读迁移创造过程。细细品味这五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五个部分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支架,让学生从认知的原始状态渐入文境,从表面的问题植入指向中心的、体现重点的信息。以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有自己的思维能力。所以,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支架应该是动态的,教师应该随着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而逐渐撤去支架,将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生。
听张立军老师讲座的过程中,我脑子里不断出现的总是支架式教学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系,虽然我目前脑子还不是很明白二者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我也不能够很好的去实践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我相信,我还是会通过查阅一些资料,去对支架式教学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让其为我的课堂教学而服务,让课堂上充满思维的过程,毕竟是我一直以来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