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极的父亲节礼物,不是领带与鲜花,而是凝视他皱纹深处的真相:
“我原谅你不是超人,也请你原谅我曾苛求你完美无缺。”
1
你的父亲,是什么模样?
父亲,是每个人生命中都无法回避的存在——无论你们的关系亲密无间、平淡如水,还是充满对立。
当想起父亲,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
是那些温暖而幸福的时光吗?比如在大床上嬉闹成一团;睡前听他讲述妙趣横生的故事;或是悄悄瞒着妈妈溜出去,只为共享一支甜蜜的冰淇淋?
亦或是一些不那么愉快的记忆?比如不小心打翻牛奶引来严厉斥责;在他专注观看心爱的电视节目时,因频频提问而挨了巴掌;在学校的家长会上,他当着朋友们的面让你难堪?
甚至,也许你对父亲的记忆一片模糊或根本不存在?因为他极少出现,甚至从未真正参与过你的生活?
无论回忆是甜蜜还是苦涩,无论父亲是否缺席,他确确实实塑造了过去的你,并持续影响着今天的你。不论你年方二十还是已届古稀,重新审视、真正认识并与父亲和解,都是一门必修课。
2
那个曾带给你伤痛的父爱
如果你在成长中从未被父亲打骂、责备或伤害过,那么恭喜你,你是极其幸运的少数。你的父亲在亲子关系处理上堪称完美!
然而,对大多数人而言,或多或少都曾经历过父亲的惩罚或有意无意的伤害。区别在于:
合理化事实——认为“那是父爱的一种表达,是教育方式,是为我好,我接受!”
压抑真实情感——觉得“成长过程中的小痛苦在所难免,忘了吧,何必那么小心眼?”
坦率地说,很少有人能在成长路上完全避开父亲的严厉责备、惩罚,甚至痛打。豆瓣上甚至曾有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
无论时间长短,那些伤痛即使看似已被我们淡然处之或理解,但一个令人意外的事实是:所有的“伤害”都不会真正消失,它们会化作“无意识/潜意识”,深埋于我们的身体、脑海和生活之中。
无论承认与否,已成年的我们与日渐苍老的父亲之间,内心往往仍纠缠着过往的种种矛盾甚至冲突。这恰恰意味着我们尚未真正摆脱儿时对父亲的依赖,未能实现完全独立。更少被察觉的是,我们眼中父亲那些难以容忍的缺点,常常也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
或许某一天,你会在与孩子的互动中猛然发现——我认得你,因为你就像另一个我!你变成了当年的父亲,而你的孩子,正扮演着当年的你!
这些痛苦的记忆反复被唤醒,甚至侵扰当下的生活。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绝大多数父亲并非心理学家,他们在扮演父亲角色时,也未曾获得足够的亲子教育知识。
无论童年遭受过何种伤害,接纳父亲,是一个内心不计前嫌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释放的过程。这意味着我们潜意识里不再期待父亲会有所改变。
正如法国心理学家玛丽兹所言:“接纳父母,首先是接纳自己是他们孩子的身份,接纳血脉与基因的传承,接纳父母并非完美无缺——他们只是有缺点的普通人。为人父母后,他们已竭尽所能,做了当时所能做的一切。”
3
那个曾让你失望的父亲
小林的父亲,站在世俗“成功人士”的对立面。他温和、善良,却不懂人情世故。自小林长大后,父亲从未能为她遮风挡雨。
她曾遭遇重大困境,那时还年轻的她只能独自奔走求助,屡屡碰壁。从此,她萌生强烈愿望——一定要找一个能为她遮风挡雨的、强有力的成功男人。
然而五岁前,父亲在她眼中完美无缺:英俊潇洒,热爱运动。她常吊在父亲的臂膀和腿上玩耍,父亲似乎能满足她所有需求。小学时,父亲在她心中依然伟岸迷人。
进入初中,父亲的形象开始崩塌。她渐渐发现,强壮的爸爸在社会中显得懦弱无能。他总是退缩,有时甚至会莫名暴怒。小林感觉到,那是父亲的无助感在作祟——他越愤怒,反而越暴露内心的无助与怯懦。
直到在心理咨询师面前回忆童年与父亲相处的点滴,小林的泪水悄然滑落,身体不住颤抖。她终于明白,那些才是她最珍视、最渴望的东西。金钱权力带来的安全感,根本无法与儿时父亲给予的感觉相提并论。
最终,她说:我宁愿选择父亲的温和、善良与简单——那才是真正的可靠。”
“背叛真实的父亲,也是背叛自己。” 追求“成功男人”是成年小林的愿望,而留恋父亲的温和善良则是童年小林的感受。两者若不整合,将在她内心引发巨大冲突——前者视后者为敌,后者抵触前者。结果便是,她既无法与父亲类型的男子相处融洽,也无法与父亲相反类型的男子和谐共处,陷入两难境地。
然而,当她完整地审视与父亲的关系后,内心的两部分终于得以整合。她开始有能力同时接纳两者。领悟到这一点后,她的恋爱观自然转变——开始认真关注那些温和善良的男子,对金钱权力不再执着。
李安在《饮食男女》中,讲述了另一个家庭中父亲与三个女儿的关系从气氛压抑,情感疏离到慢慢接纳,互相了解的过程。名厨老朱的父爱,藏在油锅爆响的厨房里,却失语于家庭的餐桌。
父亲节的疏离: 团圆宴上最熟悉的陌生人,是许多家庭的写照。二女儿家倩最像父亲,却也最渴望他的认可。当她质问父亲隐瞒病情时,老朱笨拙地转移话题:
“唉,这鱼没蒸透... 这醋放早了。”
父女间的鸿沟在饭菜热气中蒸腾。
老朱在宣布恋情时的话,道破了节日聚餐的真相:
“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 心里那种顾忌,才是家的意义。”
当家倩终于等到父亲那句 “你的汤,我尝到了”
我们看到节日的另一种可能:当子女放下对“完美父亲”的幻想,父亲节才真正成为理解的起点。
4
那个曾缺席的父亲
新浪网一项调查显示,66.2%的网友在成长过程中主要由母亲承担教育责任,这凸显了父亲角色在儿童成长中普遍缺失的现象。
“父亲缺席” 是一种特殊的父亲形态,指扮演父亲角色的人(不仅限于生父,也包括继父、祖父等)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给予的父爱较少,或在教养中参与度极低甚至缺失。因此,缺席的父亲不仅包括早逝的父亲、“留守儿童”现象,还包括那些虽然人在身边却“形同虚设”的父亲。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亲在子女成长后社会化能力的培养上,通常比母亲作用更为显著。缺乏父爱,往往会导致事业发展受阻;对女性而言,则常影响亲密关系的建立。原因在于,我们仍被束缚在童年对父亲未被满足的依赖关系中。
这种影响常以更隐蔽的方式呈现:在事业上不思进取、抗拒婚姻、缺乏自信、违背自我意愿……我们抱怨命运不济,而问题的核心其实是我们需要在心理上完成“断乳”。
一位女士致信美国心理学家杜布森博士,倾诉父亲从小未曾给予她必要的关爱。杜布森博士回信说:“如果你的父亲是盲人,你不会因此不爱他吧?实际上,你的父亲在情感层面就是一位‘盲人’。他看不见你的需求,也意识不到他的漠不关心给你带来的伤害。情感障碍使他无法体会你的感受,也不可能理解你的期望。你需要学着接受一个事实:你的父亲可能还会继续伤害你。”
5
重新认识你的父亲,与他达成和解
哲学家马丁·布伯说:“你必须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揭示你生存的意义。”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你与父亲的关系——你必须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揭示这段重要关系的本质。
你对父亲的接纳度,决定了你对自我的宽容度;
你与父权的和解深度,丈量着你与成功的连接强度。
通过理解与接纳走向与父亲和解的路,可能漫长而艰难,绝非一个父亲节就能达成。但对我们而言,这却是开启自我发现之旅的起点。寻找父亲在我们成长中留下的足迹,与父亲和解——这是一次必要的旅程。
可以试着对他说:“爸爸,我原谅你。也请你原谅我。我曾对你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那时的我只是个孩子,未能理解世界的复杂。现在我懂了,无论你做过什么,那都是你在当时情境和自身局限下所能做的唯一选择——你也深受你的父母、你的童年以及整个社会的塑造。无论如何,我感激你给予我生命。”
从根本上说,你需要和解的对象,首先是自己,而非父亲。
与父亲和解的本质:
不是向父亲妥协,遵从他的旨意;
也不是要求父亲按照你的理想给予爱;
更不是像法庭和解般互相妥协了事。
与父亲和解的标志在于:
接纳——全然接纳自己是父亲的孩子,接纳他赋予你生命的事实;
包容——理解父亲的处境与能力的局限,在恰当的时机,重新连接那份迟来的爱;
切断——切断幼稚的依附、盲目的遵从与过度的依赖,保持亲情但不丧失自我;
发展——发展独立健全的人格,而非将一切不幸与抱怨都归咎于父亲。
在稍显沉重的父爱面前,樱桃小丸子的笨拙温情恰是解药。
漫画第七卷中,小丸子熬夜为父亲画肖像,油彩弄脏了榻榻米。次日父亲节,她扭捏着递上画作:
"眼睛画太大了...西装涂成蓝色是因为找不到棕色笔..."
广志却盯着画中自己夸张的笑容怔住,突然把女儿举过头顶:
"这可是爸爸收过最威风的画像!明天就贴在公司墙上!"
三年后小丸子在父亲办公室角落发现那幅泛黄的画——蓝色西装的折痕处,用透明胶带修补了十七次。
这份不完美的赠予与珍重的收藏,恰是平凡父女的和解密码:
"我们终要接纳——父亲笨拙的爱,永远超乎想象。"
亲子养育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如果你在亲子教育或情绪管理方面正面临困扰,欢迎来到心氧心理教育。宋英杰导师将陪伴你探索自我,梳理心理状态,指引你找到改变现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