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爱看书,大抵是受爸爸的影响。爸爸是个老实巴交的工人,曾经想通过函授、自学的方式改变工作环境,却被阻止了,可是他读书却潜移默化影响了我,那个时候物质很贫乏,我记得看得最多的是故事会。从小不爱看动画片从六岁就追琼瑶剧的我,作文写得不错,新教我们的语文老师总认为我的作文是抄的,其实我的情节想象源于琼瑶片,细节描写得益于《故事会》。爱读书的孩子作文不会太差,我儿子只上过半年作文班就停了,作为家长的底气源于自己的经历。
初中三年,我悲哀地成为了只读教科书的书呆子,顺利考入师范,而后工作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那会儿的我鲜少读书,偶尔翻一翻《小学语文教师》也是因为论文的需要。记得26岁那年,我含泪被迫改教英语。阴错阳差,因为一次李阳在我们当地的演讲,唤起了内心对英语的渴望(记得我的初中英语老师一直可惜,我为啥不读高中,因为我是班上参加英语省赛获奖的学生),于是我开始了每天早上5点半的英语晨读。坚持两年后,萌生了读在职英语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想法,为了圆大学梦,只有初中基础的我买了数不清的英语高考题集,背了不知多少英语单词,不知做了多少英语题目,我居然考上了,记得第一次在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听教授说英语,我好激动,我觉得那是我听过的最美的语言。后来,我出国,公派至美国成了一名光荣的汉语志愿者,而后又有了去公派至英国进修的经历。30岁的我,实现了人生两个梦想,我常勉励我自己,有志者事竟成;心有大多,舞台就有多大。我常感恩那段苦啃英语书的经历,是书成就了我的梦想。
30岁后,回国的我,孩子日益长大了,在他的幼年时期,年轻妈妈忙着自己的梦想,错过了他的幼年,于是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他身上。直到有一天,我读到林清玄的一篇文章《生命的妆容》,l原来脸上的化妆是最末的功夫,生命的妆容来自于“腹有诗书气自华”,爱美的我慢慢开始带着儿子跑书店了。那个时候的我有两大癖好,一爱买衣,二爱买书,衣服倒是得其所,书却束之高阁,每次买书,被封面的经典语句吸引,便无限憧憬心向往之,回家打开书,却无法静下心沉浸其中,家中书与衣服都多起来,只是书上都蒙了层厚厚的灰。
再后来,工作变动了,源于工作上的挫败、焦躁、无奈,曾经我秉承的人生信念“有志者事竟成”居然被现实击败得惨目忍睹,于是我失眠了,疯狂地失眠,每晚两个小时的睡眠,运动得精疲力尽也无济于事,这时,书成了我的救赎。我读林清玄、毕淑敏、于丹的书,印象最深的是我读道德经,这是十年前我买的一本书,当年曾经计划每天读背一章,然而不久就作罢了。不知为什么,冥冥之中我捧起了《道德经》,起初我也读不懂,找来曾经买过的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又在喜马拉雅FM上听于丹版本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的解读,慢慢走进他:他说道法自然,——一切万物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致虚极,守静笃,宁静方可志远……;他说道者反动,——有之以为用,无之以为利;夫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曲则全,枉则直,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他说道隐无名——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如果说20多岁的儒家思想对我的影响是积极地入世,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舞好自己的角色,那么道家思想给了我一颗出世的心,以旁观者的角度静观世界,多一份超然,添一份智慧。愿脚下的漫漫人生路,秉承“为学日益,为道日减”,点盏宁静的心灯,植坚持的手杖,在大浪淘沙中寻理想的瑰宝,纵无果,沙漠里一路扎根的印记与大浪中一直向前的倩影必会是我对青春最无悔的表白。
白岩松老师这样说,阅读是讲究随缘与惜缘,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今年,读了两本与生命有关的自传书:《相约星期二》与李开复老师的《向死而生》。前者是我年后读到的第一本书,记得有一晚坐在火炉旁越读越兴奋而难以入眠,于是第一次把一本书的中文、英文各读了两遍。他讲述的是一位患渐冻症的美国大学教授在接到死亡通知书后,与他的学生相约星期二,他的学生不远700多公里每星期飞到他床前听他上课,借着学生的视角再现了这位老人走向死亡的全过程,没有血淋淋,没有哭天喊地,贯穿始终的是幽默与豁达,折射的是人性的光辉与坦然面对生死的大智慧。李开复老师写过很多书,在他患病之前,他的书是年轻人锐意进取的蓝本,是时代进步的先锋。然而这本书讲述的是他身患癌症而后死里逃生后,从死亡中修来的学分。两本书都谈到了一个话题,“死亡”,李开复老师与美国大学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李开复老师书题“向死而生”,莫里教授说,Know how to die,you'll know how to live. 知道如何死,才能知道该如何好好活。第一,在生命的长度与深度追寻中,请先前者。李开复老师说,任何身体的小事都不是小事。昨天刚刚看到一则消息,带领着厦门六中合唱顾及团唱响全中国的高志凡老师去世了,年仅28岁!天妒英才,这位带着孩子们探索音乐奥秘与神奇的最亮那颗星就这样陨落了,这将成为孩子们心中永远的伤痛,更是高老师人生最大的遗憾。音乐诚可贵,生命价最高!第二,不论你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当生命结束之时,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世界上,唯有灵魂跟着你走下一段旅程。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在这段旅程中,幸福在一茶一饭、一粥一菜的平淡里;美好在感恩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不忘初心的执着里;快乐在不纠结过去,过好每一个当下的明白里, ;高尚在“有容得乃大,无求品自高”的追求里……
也爱看一些人物传记。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苏东坡的一生,是充满才情的一生,21岁随父亲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一眼就读出了他的才华,正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东坡一生,是充满坎坷与艰辛的,“乌师台案”、被贬惠州、放逐海南,他一辈子都在漂泊,;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正是由于这些贬摘、被排挤的经历,才留下了如此多的旷世奇作,最喜欢那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每当生活中、工作中遇到挫折的时候,我就喜欢吟诵这首词,从容淡定,且吟且行且啸,这是生活前行的基调;谁怕,这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磨难来临的气度;一蓑烟雨任平生,生活中晴雨相伴,这是生活的本质。
读中英文版的《成为》,讲述的是,米歇尔在芝加哥南区黑人聚集地长大,成长为入主白宫的第一位非洲裔的“第一夫人”,而后在奥巴马执政的八年期间,她和她的团队在教育、卫生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美国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然而,名利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外人看到的是白宫的辉煌与荣耀,对于深处其中的人来说,这就是束缚与枷锁。为何她能冲破束缚,做真实的自己?为何她能带着镣铐起舞?第一,她听从内心。人生就应该要不断寻找自己。米歇尔的成长历程就是不断听从内心,追寻自我的过程。法学院毕业成为令人羡慕的白领律师,改行到做市政厅的公职,又转到公益工作,虽然薪水越来越少,但她从中找到了快乐,感受到了成长。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寻寻觅觅,最终选择与奥巴马在一起,在不同阶段与奥巴马一起面对困难、成就彼此。第二,感恩与坚信。在与奥巴马一路前行,从助选到入主白宫,一路走来,无比艰辛,但是她都扛住了。那是与生俱来的不服输,成长积累的经验,坚信努力会有收获,明天会更好。她一直感恩成长路上陪伴她、支持她、鼓舞她的人,她们是她前进道路上的助推器,孩子,你能行,正是这样的声音鼓舞、激励着她前行。
我还读了《曾国藩传》,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至天下之至巧”。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这三本传记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回望三位伟人或是名人的经历中,奋斗与拼搏是人生的底色,初心是目标,信仰是前进源源不竭的动力,挫折是人生前进的加速器。
本人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在孩子小的时候读过尹建莉老师的书,随着孩子读初中进入叛逆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于是我开始求助于书籍。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家长》,和《有吸收力的心灵》。读李老师的书,我被其中的故事与观念深深地打动了。他是一位童心未泯的父亲,和您的女儿晴雁一起“躲猫猫”、打雪仗,当我看到这样的细节时我无比羡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父亲的角色是内敛而严肃的,我多么希望也有一位他这样的父亲带着我放飞童年;他是一位温暖的父亲,晴雁在生活与学业中受挫时,他的大大的拥抱瞬间就抚慰了孩子受伤的心灵,好喜欢读他写给晴雁的成长日记,作为外人品读都甘之若饴,我相信晴雁每每捧起这本成长日记的时候,一定会感恩生命中如神父般父亲的守候,窦桂梅老师说,“生”是生命之根,“养”是生命之本,那么“爱”则是生命中最甜蜜的甘露,正是在爱的滋养下,晴雁的成长之路是快乐与和谐的;他是一位循循善诱的父亲,在晴雁的成长道路上,也遇到过上网、择班、逆反等问题,你没有听之任之,没有一言堂,他选择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譬如与孩子一起上网),您选择孩子更加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譬如写信成了您与晴雁间进行情感沟通的独特方式),他与孩子一路成长的过程中,健全了她的身心,释放了她的天性,和谐了她的生命;他是一位平和的父亲,作为一位全国享有盛名的教育专家,在中国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您一直说,晴雁是一个普通孩子,一个既非天才又非残疾的儿童,这是一种守望,顺其自然,给孩子宁静而自主的精神天地,不打扰、压迫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真真正正成为更好的自己;他是一位有远见的父亲,这本书发表于2015年前(看封页,2015年已是第三版),晴雁在小时候您就带着她诵读诗词、学书法,上初中后,又鼓励她看《近距离看美国》之类的书,希望孩子能理智地看待世界,更希望孩子能成为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很多年前李老师就有了这种国际意识,而作为英语老师的我知道——2017年的英语新课标才刚刚提出,英语学科对于文化品格的目标——把孩子培养成为有国际眼光、中国情怀的中国人。他作为一名家长与语文教师,5年前甚至更早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确实为他的前瞻意识佩服不已;他是一位智慧的父亲,这本书呈现的就是一个大写的培养人的过程,不局限于分数,不病态追求优秀,他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快乐。他说,快乐,源于善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快乐;快乐源于知识,畅游在浩瀚知识的无边海洋;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暇;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做最好的自己。这样的教育智慧与人生哲理,怎不值得我们学习呢!
读过中英文版的真正能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体验的,是你从中寻找自己,塑造自己,因为每一本你真正喜爱阅读并能引起强烈共鸣的书中,其中都孕育了未来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