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课程,选取我们最需要的“孩子做作业总是拖到底,怎么办?”,我把声音调到最大。
从不相信这些课程的姐姐听得频频点头,眼神越来越靓,让我把音量再开大点。
我问大宝,崔璀老师讲的对不对?如果妈妈这样对你,你喜欢吗?
她也高兴的点头:“嗯嗯。喜欢。”
这一节里主要讲了两点:
第一,把写作业的责任和主动权还给孩子。
写作业本来是孩子的事情,但是当家长比孩子还焦虑,还在意的时候就剥夺了孩子的权利,自然孩子就会越来越磨蹭,拖拉。
该案例当中的妈妈在学习之后决定把权利还给孩子。
但是她说“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事实上是孩子在最后期限前写完了。虽然是用了熬夜突击的方式,但是至少是完成了。
但是家长在放手的时候心里有一个不合理的期待,就是她希望她一放手孩子就会有计划的,有条不紊的按部就班的完成作业,而不是等到最后突击。
所以,崔璀老师提出第二点:孩子的拖拉跟家长的视角有关。
孩子按时完成了作业,妈妈没看到。
妈妈看到的是孩子没有按照她的期待按部就班的完成。
然后妈妈面对孩子难免有责备,即使没有说出口藏在心里的责备孩子也能感受到。因为完全没有表扬啊,因为失望脸色也不会好看啊。
每个人都喜欢做有成就感的事情。
孩子也是,天生趋向成就感。
所以,借由这个案例,我们学到了家长要转换视角,去看到孩子已经做到的部分:
哇哦,你今天写作业比昨天快了5分钟哦!
为了完成暑假作业你竟然能熬夜到凌晨5点钟,这是爸爸妈妈都做不到的事情呢!
你居然有一天写5篇作文的能力,你太厉害了!你是怎么做到的?
家长要学习把视角从孩子做不好的地方转移到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包括一丁点细微的进步,如实描述出来。
你关注什么就是什么。
你关注好的,孩子就越来越好,你关注孩子做不到的,孩子就越来越做不到。
根据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调整了对待孩子作业的方式,约定,随她的意愿,想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不叨叨她。想让家长陪的话,家长在旁边看自己的书,只做榜样,不盯孩子。孩子有请求就帮忙,不请求就不用管。帮忙点到为止,不可过度。
做的好的地方表扬,不好的地方忽略。
不做作业的话,我们不批评,不责备,让她去承担自然后果。(自然后果就是老师的批评,她自己的没面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