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滋养生命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繁花似锦,喜欢夜晚坐在书房凝望那片片如繁星点点般的灯光,璨如星河般。
喜欢城市里楼宇大厦间的辉煌灯火,并不是因为城市的热闹,繁华,便利,更多的是眷恋家的温馨和家人的陪伴。
《浮生六记》里说过: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
而对于我来说是因为这个城市里有爱我的家人和我所有的牵挂。真正滋养我们生命的,或许从来都不是所谓钱权名利,而是内心的繁花似锦。
每个人对富足感的诠释也各不相同,有人向往金钱,有人向往奢侈品,有人向往权贵,但归结起来,都离不开内心最温情的感知。
真诚开垦和打理心田的人,无惧世界的芜杂与荒凉,享受得了城市的繁华,也能住得惯静谧的乡村。因为属于他们的累累硕果因内在丰富而结,自不会随外界飘摇的风雨而消散。
写作,让纷繁的生活就有了秩序,让迷茫的生命就有了光芒。
其实一直以来从来不敢说自己每天的码字是写作,更多的时候喜欢用码字或者练笔说自己每天在简书上的记录。几乎不用写作来说自己每天的码字练习,比起写作二字,我更喜欢码字来表达我每天在简书上的练笔。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在简书上码字了,也很少纠结粉丝有多少,更没有去关注钻和贝有多少,不关心是什么等级,也不关心是否有人去围观或者赞赏。
因为都是随性而为,随心而作,所以很享受每天这样的记录:阅读后的记录,教育生活的留痕,运动中的所见所闻,寻常日子的碎碎念。
码字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不为了发表,不为了成名,不为了稿酬,时至今日,我已经在简书记录了1934篇文章,145.3万字,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运动也成了我的每日的五件套。
如魏老师所言:“写作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对生活的记录与反思,就是一种抵达未来的道路,就是一种共同生活的桥梁。一旦有了这种自觉,那么,纷繁的生活就有了秩序,迷茫的生命就有了光芒。”
或许更多的时候是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如《给教师的68条建议》作者吴松超老师所言:写作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到底有什么价值?从根儿上讲,是要逃脱“工具化”的宿命是要精神自由,是要在工作之外,开拓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够称得上是事业的东西,构建起生命可以依托的精神世界……
原来自己的每天码字有如此伟大的意义,原来自己每天的记录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写作会让教师的思想海拔不断升高——够的着自己的梦想,修炼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没有谁一开始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出,都是在反复不断地练习中越来越娴熟,越写越顺手。“读而优则写,写而优则教,教而优则一教再教。”
教育教学需要教师一刻不停也不能停止思考、研究和创新,而教师写作,特别是围绕教育教学工作的写作实际上就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思考、反思和研究。
吴松超老师提到《庖丁解牛》里的屠夫的“悟道”,屠夫对“道”的参悟是在工作实践中随着专业技能的提升而渐渐完成。这里的道引申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只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能享受工作带来的领域内本质的东西,并将之迁移到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
笔触及此,想到自己最近上经典诵读课时,和学生们共读,共唱,共跳,享受经典诵读带来的愉悦,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工作状态时,生活中所有的不愉快和难堪都不复存在了,享受工作快乐的同时,也享受着职业生涯带来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