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10月5日 星期二 凌晨
汪曾祺的书《活着多好呀》我还没有看完,我就开始看他的另一本了,这本书也有一个好名字——《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我一般看同一个作者的书,都会“从一而终”,完完整整地看完一本书,再看第二本。如果这个作者写的我特别喜欢,就会追踪到他在不同时期写的所有的书,全部、或者几乎全部都会看一下。
但汪曾祺的《活着多好呀》,我看了一小部分,却想换口味了。第一章用大篇幅写了全国各地的家常菜的做法,点评各种美食的口感、优劣。我感觉有些期待下一篇,又有些琐屑。但我还是往下看。看到第二章,《去过许多地方,故乡最有意思》,以为要叙事了。没想到第一篇还是讲美食。
我想,还是先看看《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吧。打开一看,幸好不是讲美食。
总体来讲,汪曾祺给我感觉,他美食家的身份是“正业”,而“散文家”对他来说是“副业”。不是讲他的散文不好,而是他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研究美食上。
他评价周作人写的序倒是很贴切——“不着边际”,但又说周作人有大学问。周作人的文字,不但是序,还有散文,全都给人一种“散”的感觉,形散神也散、漫无边际。当然,大学问是有的。“散”是他的风格,拉拉扯扯一大堆,信马由缰。耐心不好一点的人是看不下去的。
而汪曾祺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淡”。即便他在描述最浓烈最重口味的菜式的时候,他的那些文字是淡的。从审美的角度来讲,是“淡出鸟来”的“淡”。不放盐的鸡汤,有营养、有内涵,但你不一定爱喝。
从心态的角度来看,是“人淡如菊”的“淡”。作者尝遍了世间百味、看过了人间百态,只是微微一笑,风轻轻的,笑容淡淡的。随手一挥,流泻出的文字也是静悄悄的,怕惊扰了这个世界。世界在不停地转,烦躁地、蒸郁地、打鸡血地。而他的文字是浅笑着的、秋凉的、又是安暖的。
淡,文章本身的“淡”让人难以消受。而文字背后的“淡”却力透纸背,黄昏下投射出一个长长的剪影,我猜想他是清矍而消瘦的,带着温柔慈悲的表情,淡淡的严肃——那是作者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