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说某一个人境界很高,是说这个人说的话很有预见性,做的事常常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做对了事情”。可真要解释清楚什么是境界,却很难说出个所以然。
吴军《境界》书中说——境界,就是“看的远、看的透、看的开。”
《说文解字》对于境界的解释是:“境”是疆域的意思;而“界”是边界的意思。
看的远。
有的人只能看得见眼前的事情,而有的人能够预知未来,二者境界当然差别很大。看的远,重点不是不是物理上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是能够“透视”未来的能力。
比如,日本软银公司的孙正义说,二十年前(2000年左右)只要投资互联网就可以了,二十年后(2020年左右)投资人工智能就可以了。
因此,那些“看的远”的人,总能提前很久“发现”未来的大趋势,从而提前“活在未来”。试想准备了二十年的人,与“临时抱佛脚”的人,结果的差异就是天壤之别,真是“脱了鞋子也追不上”。
看的透。对于当下发生的事情,有的人只看到表象,而有的人却能看到本质。
这也是观念差异造成的。用长期视角看问题的人,与短期视角看问题的人,看到同样的事情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看的开。
凡事都需要做取舍判断并决策。得意时不忘形,不把自己太当回事——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失意时不忘初心,心怀希望。
而心怀希望,就需要有“境界”——看的远、看的透、看的开。
人人都想有很高的“境界”,可如何学到,作者也说,其实没有答案,但可以从历史上境界最高的一群人那里可以找到一些参考,因为这些人创造或总结了人类知识和智慧,且历经成百上千年的检验证明:既然过去有用,现在有用,极大概率将来还是有用的、有益的、有效的。
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200年,在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东西方都出现了文明的曙光:东方有孔子、老子等思想家;西方则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贤,这一批人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其影响力一直到后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运动,直至近现代。
因此,东西方甚至都有“仲尼不出万古如长夜”,并不言过其实。
这些人的思想,就像一盏明灯,给后人照亮前行的路。当然,近现代的先贤的思想更像是卫星导航,更难迷路了。
想要提高自己的境界,看的远、看的透、看的开,学习先贤们的思想和方法论,可能是很好的路径,甚至是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