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会羡慕身边的其他人,觉得别人学习好、工作好、能力强,生活各方面哪哪都好,而反观自己,却是诸多的不满和不如意,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感觉自己的某些方面特别糟糕。不知道你的生活中是否会遇到这样总在自我否定的人,或者你自己是否常常陷入“我不够好”的心情里,即便是被人眼里成功的人生赢家,但仍常常觉得自己很差劲。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人一般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是源于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我认为我不够好,另一种是源于或推测外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别人眼中我不够好。当一个人感觉“我不够好”的时候,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一个与之相较的对象,这个用来比较的对象可能是生活中在某些方面优于自己的他人,也可能是对某种理想状态下完美自我的设想和期待。这种“我不够好”的感觉就来自于两相比较之间的差距,而这个差距是永远无法抹平的,因为通过比较来评判自己的人,永远把目光聚焦在他人或想象中的完美自己上,却无法看见和接纳真实的自己。
活在“我不够好”魔咒中的人,因为内心缺少稳固的自我判断,往往活在外在的标准和期待之中,经常会被别人的判断牵着走,比如一些对教育深感焦虑和迷茫的妈妈,一边将身边的家长当成自我比较的参照,一边也将别人家的孩子当做自己孩子的参照,发现孩子这里特长不够,那里学习时间不足,于是就跟风似的报班,但这种盲目的行为往往并不能让孩子如期待般完美成长,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妈妈的自我怀疑和“我不够好”的信念。
一个人是否能够拥有稳定一致的自我认同和客观良好的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回应和评价。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被期待又被否定的环境里,总被父母和别人家的完美孩子比较,或者总被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好坏,考了80分,还有90分,考了90分,还有100分,考了100分,也要被告知——不要骄傲,离完美还差得远呢!无论是多么努力,满足了一个期待,还会有下一个、下下一个更高的期待接续而来,永远无法满足父母要求和期待,永远离完美小孩相距甚远。久而久之,我们也会渐渐内化这种评价的声音,认为自己始终是不够好的。
这种内心深处自我否定的声音就像是在幼时埋下的种子,将伴随着我们的生命,一路成长。发展心理学认为青春期是一个人建立自我同一性,形成对自我稳定认知的关键时期。青春期的自尊和自信既来源于内心对自己的信念和认可,也离不开外界对自己的肯定和支持。而这些内心始终徘徊着“我不够好”声音的孩子,到了原本就容易敏感的青春期,则会更加敏感脆弱,更在意且容易放大外界负面的评价,陷入自我怀疑的痛苦之中,因为他们早已内化并认同了“我不够好”的信念,小时候父母口中的“你不够好”,如今已经变成自己口中的“我不够好”,而在成年后,也往往走不出“不够好”的魔咒,永远被无法满足的期待束缚,活在不够好、不满意的状态里。
都说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同样,世上也没有完美的孩子,作为父母本该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之处,不拿固定的标准或分数去评判孩子的好坏,不偏执追求别人家的完美孩子,才更有利于为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孩子长成其原本该成为的样子。如果已经成年的你正在经受着“我不够好”的折磨,那不妨问一问自己——我究竟想活成谁期待的样子?我所期待的究竟是真实的自己还是假想中的完美自己?这个世界的真相往往是不完美的,我们也不过是这不完美世界里平凡的大多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