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余华先生的《活着》,肿疼的眼睛向我宣告活着的身体体验。读到有庆离去时我无法止住的泪水吓坏了孩子,他一度抢走我的书本,要求我停止阅读,这种不自觉代入角色的阅读第一次让我如此受伤。
关于小说情节: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三句话诠释了主人公福贵令人唏嘘的一生。福贵身边的关键人物都先他而去,只有他还不折不挠的在别人眼里毫无意义的活着。生在和平年代的人无法体会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带给生命个体的生存威胁,小说讲的不仅是福贵的一生,更像一部那个年代小人物的史诗。
关于福贵这个人,我看到的是这个卑微的小人物被时代的洪流狭裹着一次次差点拍死在岸上,又重新卷入洪流中。他学会了在命运的洪流中潜水,在一次次的失去中渐渐学会了隐忍。福贵前二十几年的浪荡与后面的挣扎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由一个奴役别人的少爷变成被生存奴役的牛一样的百姓。福贵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如果没有龙二们夺走田产的陷害,他应该逃不过斗地主的灾难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祸相依的人生哲理在小说里处处隐藏。失去田产化身无产阶级的那一刻,落魄潦倒的福贵被迫放下的只是奢淫的物质,但他挑起了自己,福贵的精神成长才刚刚开始。财富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当你的财富增长超越了精神成长的速度时,它又会变成你的负担,龙二在土地改革里的表现恰恰如此,害死龙二的不是福贵,是与他贪婪自私的财富观,处于上升时代的创业故事总是不及下坡年月的守业故事残酷无情,因为失去会让人感觉撕裂与痛苦。但失去才是本真的结局,迷惑人的是美好的想象。在小说里财富如是,友情如是,爱情如是,亲情亦如是。福贵在浑噩中失去了家产又得到真爱与陪伴,在战乱中失去了友人又拣回了性命,在每一次希冀来临之际失去最爱……富贵活着的坦然是因为他真正挑起了自己这个生命个体,敬佩福贵,是因为他回归了生命的本色。
对于家珍,我怀着深深的同情。那个年月里绝大多数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最淳朴的婚姻观绑死了她,福贵成了她的精神家园。在福贵破产气死他爹后,家珍父亲大张旗鼓接回家珍的场面与家珍自己背着有庆回来的寂寥无声相比太鲜明了,夫贵妻才贵,夫贱妻亦贱啊!福贵终于在命运的洪流中找到了自己,家珍呢?她追随福贵的脚步,活成了福贵的附属品。其实今天的现实生活就没有家珍了吗?家珍在男权社会里无处不在!一切都为了丈夫和孩子,这就是一个女人活着的本色,没有丝毫的抱怨和反抗又何来觉醒!临死了才放下为妻的使命,放下为母的职责,许下来生的约定,没有自我,这大概符合一个良妻的安排吧,又或许是福贵对家珍的亏欠在作怪。读她,我总觉得遗憾。
福贵的两个孩子都死在了那个冰冷的医院里。有庆的死让我窒息,因为我的父母也失去了他们的第一个"有庆",我在这本小说里还原了他们貌似不动声色复述的失子之痛。在那个无知的年代里,生命真的贱如草芥!有庆这样一个纯真的孩子死于非命,是时代的无知还是命运的残酷?凤霞死于产后大出血,二喜死于意外,苦根是吃豆子撑死的!余华安排人物终结时是否也会心软?但我更明白,作家的笔锋杀戮远比不上现实杀戮的残酷!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如是说。如果你读懂了福贵的人生,那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福贵是你是我,是每一个活着的人,他的世界就是你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