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只知多巴胺,中年才懂内啡肽。年少轻狂,意气用事,只知道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及至历尽千辛万苦,尝遍人间百味,才能懂得顺应时势,顺其自然。
“多巴胺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是一种神经传道物质,它能够传递兴奋、开心的信息。”简单来说,多巴胺能够给人们带来快感,其具体作用就是“奖励”和“愉悦感”,用比较生活化的例子来说,比如当我们吃到美食时,口腹之欲得到了满足,内心会无比愉悦,这种通过食物获得的满足感就是多巴胺在起作用。除了通过饮食获取、刺激多巴胺分泌外,我们玩游戏、刷短视频也会刺激多巴胺分泌,刷短视频和打游戏不需要付出过多的努力就能够得到“奖励”,比如通过短视频获得一个笑点、知识点,打赢了一把游戏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就是多巴胺分泌刺激在作怪。
那么内啡肽又是什么呢?“内啡肽是一种脑下垂体分泌的、类似于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的激素,它可以和吗啡受体结合,产生和吗啡、鸦片一样的止痛效果和快感。”内啡肽是一种天然的镇痛剂,在实际生活场景中,跑步、运动的快感,吃辣的快感都和内啡肽的分泌有关系,在进行长时间、持续性的、中量至重量级的运动时,大脑就会分泌内啡肽镇痛,让人产生快感。吃辣也与此类似,辣椒给舌头制造的痛感刺激人体分泌内啡肽,在镇痛的同时让人感到快乐,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有人吃辣上头,越辣越想吃。
年少追求多巴胺,中年才知道内啡肽这种说法,也就是一种比喻,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将多巴胺简化为“短时刺激快感”,将内啡肽简化为“延时快感满足”,所谓的年轻时只追求“多巴胺”说的就是年轻时喜欢追求短时刺激的快感,而中年了才明白延时满足的重要性。人们不要短视,在追求梦想、快乐的路上将眼光放远。
从结果来看,内啡肽和多巴胺都能让人产生愉悦、开心、幸福等积极体验,这二者都能让人感觉良好,是人们感受快乐的源泉。
但是多巴胺可能会让人对某些行为上瘾,如果我们习惯了从玩手机这件事情上获得多巴胺,那我们就可能会对玩手机上瘾。
而内啡肽的存在能够激励我们把一件事情坚持下去,能够增强我们的毅力,所以有人说内啡肽永远比多巴胺可靠,实际上通常这二者都能让人产生积极的效果。
内啡肽才是真正的快乐?内啡肽永远比多巴胺可靠吗?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了解二者的产生机制,一般来说,多巴胺来源于行为、目标的刺激,而内啡肽来源于我们的痛苦经历。
多巴胺是一种向下的本能,而内啡肽是一种向上的努力。“多巴胺”式的快乐比较短暂,而“内啡肽”式的快乐更为长久。智慧的人,更倾向于追求内啡肽,因为它既是一种自律的象征,又是意志力在线的标志,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你当下追求的是哪一种快乐呢?
多巴胺式的快乐是怎样的呢?情绪低落时,一颗糖、一顿美食、刷个抖音抑或看个电视剧等的躺平方式,都可以带来情绪上的提升,而且效果立竿见影,因为这些方式,都可以促使大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而多巴胺就是让人愉悦的神经递质,进而改变当下的精神状态。但是呢,唾手可得的东西,持续性也不会太长,因为容易得到,所以快乐就会比较短暂,由于多巴胺的释放和活动持续性呈正相关,只要活动一结束,快乐也会立马消失,随之而来的反而是强烈的空虚感,心情会变得更加低沉。
内啡肽式的快乐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都知道,读书和运动是这个世界上投资最低,回报最高的事情。读书不仅可以提升认知,拓展视野,还能优化关系。原因是,当你在读书时,会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的内容上,通过用心地思考、分析和判断,努力坚持最终获得新的认知,从而价值感满满,进而满足了成就的需求,此时大脑就会分泌大量的内啡肽,让人产生无比愉悦的幸福感。由于成就感一直储存于大脑,所以会让这份愉悦长期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