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扬《弃长安》:政争与叛乱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众号,ID:文轩读书会WENXUAN,文责自负。

盛唐的名字就叫长安。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长安的历史地位不可撼动。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李隆基弃长安而去,盛唐戛然而止,长安也终将不在。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三日,安禄山带兵攻破潼关,在权臣杨国忠“幸蜀之策”的建议下,唐玄宗李隆基带领家眷和随从大臣悄悄逃出长安,去往蜀地。对李隆基而言,他大抵不愿意冒着“君王死社稷”的风险死守长安,虽然他也想过御驾亲征,但大唐军队溃败之快让他没来得及付诸实施。

安史之乱前夕唐玄宗李隆基仍旧沉浸在大唐盛世的美梦中。在他看来,盛世即当下,朝乾夕惕已成过去时,李隆基进入政治倦怠期,再也没有动力去压抑自己对醇酒美人的迷醉、对奢靡浮华的倾慕。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皇帝长寿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李隆基整天和自己的儿媳(寿王李瑁的原配杨贵妃)卿卿我我,无心再治理朝政。

同时期,李白被宣召入宫,在李隆基眼中,李白大抵就是一个饮酒赋诗助兴的角色。后李白因高力士脱靴事件,被迫辞呈出京,在京仅两年。李白写诗自不必说,但在政治上毫无建树,大抵他不适合,虽然极其执着入仕。

在安禄山造反的准确消息传至华清宫的时候,李隆基和杨国忠都表现出一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之态,大有谢安在淝水之战时的风采,但是,缺乏实力、昧于大势的谈笑自若只会给后人留下笑柄。李隆基维持了半年多,在任何挫折下都可以自洽的现实扭曲力场,终于在安禄山大破潼关后轰然崩坍。

不可否认,唐朝不乏武将人才,封常清、高仙芝、郭子仪、哥舒翰、李光弼不胜枚举。可惜高层久处盛世,没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致使屡屡丧失先机。唐玄宗时期的军事体制“内轻外重”,强兵都在外面守卫边疆,中央采取募兵制。这存在一个隐患,安禄山率领东北边防军突然向中央发难,长安临时招募的兵来不及训练,更谈不上实战经验,况且西北边军入京勤王也需要时间,散兵游勇节节败退自是情理之中。

安史之乱的祸根要追溯到右丞相张九龄下台、李林甫上位之时。在唐朝,皇帝和储君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李隆基就曾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发动过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随即又发动先天政变消灭掉太平公主的势力,为自己铺平道路;再往上神龙政变、玄武门政变,所以这一点李隆基再清楚不过。

李隆基听闻皇长子李瑛意图谋反,立即决定废太子,遭到右丞相张九龄的强烈反对,李张两人心生嫌隙。李林甫抓住时机一方面暗地里对李隆基极尽吹捧之能事,一边诋毁张九龄。他大抵很擅长这一套,毕竟口蜜腹剑这个成语就出自李林甫,李林甫成功扳倒张九龄,开启了自己长达十六年的奸相权臣之路。

不可否认,李林甫执政很有一套,大肆改革,推动了大唐财政从人头税向土地税转型,征兵制改为募兵制。但纵观历史,小人有个共性,就是爱搞政治斗争拉帮结派,动不动就搞弹劾。李林甫吏治出身,对文臣很不待见,如果没有李林甫,杜甫可能就成功走上仕途,李林甫的一句“野无遗贤”让多少文人学子入仕无门,那一年杜甫在考生之列。

李林甫喜欢用安禄山、杨国忠这样的人,扶持他们步步高升。安禄山没文化,有武力,不能出将入相,对自己的地位构不成威胁,而且李隆基也喜欢安禄山,李林甫提携安禄山就等于和皇上站到了一队;杨国忠是赌徒出身,心狠手辣,李林甫用他可以充当打手,而且杨国忠是杨贵妃的远房亲戚,杨贵妃对李隆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李林甫为了讨好李隆基,一手策划了“天宝三大案”,让太子李亨彻底失去政治权利的依附。但这也是李林甫这一类鹰犬式宠臣的悲哀。他们为了皇权的内在需求,不得不算计储君、得罪储君,但储君只要隐忍不倒就是下一个皇权,新君即位之时,就是宠臣家族的毁灭时刻。李林甫过早去世终究没等到那一天,不过他一手扶植起来的杨国忠被灭门以及杨玉环马嵬坡被赐死不能说与李亨毫无关系。

杨国忠赶超李林甫除了他是杨贵妃的远房亲戚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开边问题上杨国忠和李隆基一拍即合,杨国忠满足了李隆基好大喜功的特点,又能搞来军费。皇帝好大喜功,宰相逢君之恶,边将建功心切,诗人歌颂军功,在彼时的大唐边疆,皇帝、宰相、边将和诗人组成了一个自驱动的盛世军功名利链,日夜旋转,将开边大业次第推向国力极限,直至反噬盛世。

如果说李林甫是安史之乱的缔造者,那杨国忠就是捅破窗户纸的那个人,杨国忠上台后处处打压对自己有威胁的人,在李林甫死后对李林甫实施了清算。把矛头对准了安禄山,宣称安禄山有造反之心,有部分史学家认为,安禄山本无心造反,实则被杨国忠逼迫所致,这一点尚未定论。

安禄山大抵是瞧不上杨国忠的,相较于李林甫,杨国忠确实资质平平,甚至“负资质”。之前两人觊觎李林甫的影响力,没撕破脸皮,李林甫被清算后,安禄山和杨国忠正式决裂。杨国忠的“负资质”从两征南诏可以看出,杨国忠的瞎指挥和迫切渴望军功让唐军两次共计损失十万余人,这种“邀宠”式的穷兵黩武,是杨国忠在天宝末年破坏性最大的误国乱政之一。

安禄山能发动安史之乱,始作俑者是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直到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前夕,李隆基还不遗余力的满足安禄山壮大东北边防军势力的要求。说到底,安禄山是懂得演戏的。安禄山只拜皇帝不拜太子的愚忠人设对于李隆基而言很是受用。杨玉环也很喜欢这个比自己大好几岁的胖儿子,虽然胖,但一点不耽搁人家胡旋舞跳的好。

安禄山、杨国忠、李亨是天宝末期的政治三巨头。两两为敌,相互对抗,彼此牵制。这是李隆基有意识的进行帝王操纵之术的结果,只有这样,他的皇权才能最大程度的趋于稳定。但是这种平衡随着安禄山的谋反最终走向失控。

安禄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过干这种事情确实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向来如此。安禄山是粟特人,当时粟特人分布在整个丝绸之路上做生意由来已久,凭借这一优势,军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财政支持。当风暴形成,安禄山大军将呼啸而至,沛然莫之能御。

关于安史之乱,不得不提到颜氏一门忠烈——颜真卿、颜杲卿。特别是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带领常山郡老百姓誓死抗敌,英勇就义,自己的儿子也在战争中为国捐躯。颜真卿听闻噩耗伤心不已,事后颜真卿只找到了颜杲卿儿子的头颅,悲上心头,写下了名满天下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颜真卿后也为国献身。当然这样的国士还有张巡、鲁炅等人。

弃长安去蜀的途中,李亨敏锐的感觉到上位的绝佳时机来临,当然也有大臣“遮道请留”的从中斡旋和提醒。李亨迅速完成了从“马嵬驿之变”到“遮道请留”再到“灵武称帝”的称帝三部曲。远在蜀地的李隆基权利被架空,被迫成为太上皇。当然,明面上还是少不了极限推拉的环节,李隆基让位,李亨不接受,李隆基再次让位,李亨掩面哭泣仍旧不接受,李隆基坚持让位,李亨被迫接受。虽然都是虚招子,但还不得不这么做,是礼也。这种极限推拉已然根植于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里面,想想过年家长给红包,虽然很想要,但是形式还是要有的。

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史思明都被自己的儿子所杀,都是因为立嗣的问题,本质仍是权利的争夺。在历史的长河里,很多事情总是周而复始的发生,历史是过去,但历史永远不会过去。

唐肃宗李亨平定了永王李璘的叛乱。李白因为投奔永王被判流放,在朋友的斡旋下幸免于难,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名句。《长安三万里》里面救李白的是高适和郭子仪,但历史上大概率是宰相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电影剧情有它存在的目的。

李亨在对待史思明残余势力的态度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他过于着急巩固政权而没有听取谋士李泌直捣范阳消灭史思明残部有生力量的建议,这个错误为后来唐朝的彻底灭亡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远远大于和回纥骑兵之间的交易。李亨重视政治而非军事,换句话说,李泌重视的是天下人,而李亨在乎的是自己的皇位。安、史霸业虽没有成功,但其部将始终割据河朔,与中央政府抗衡,唐室从此一蹶不振,直至覆亡。

在大时代的丕变中,帝王、宠妃、储君、宰相、边将、诗人每个人都深陷于走不出的盛世困境,每个人都在寻路突围,每个人都付出了自己的代价。

人类过于厌恶不确定性,所以对成败都希冀找到符合自我叙事的归因。但是不可否认,那时候的每个人都再也回不到长安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