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天宝五载(746)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曾两次到西北边疆,在高仙芝、封常清幕府任掌书记、节度判官。至德二年(757)任右补阙,后被贬为虢州长史。大历二年(767)任嘉州刺史,故有“岑嘉州”之称,后客死成都。岑参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其诗气概豪迈,格调高昂,色彩瑰丽,尤善描写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有《岑嘉州集》,《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全唐诗续拾》补诗二首。
贾至(718—772),字幼邻,洛阳人。天宝十载(751)明经擢第,累官中书舍人、左散骑常侍。贾至与李白、杜甫均有交往,集中多唱和之作。《唐才子传》说他“特工诗,俊逸之气,不减鲍照、庾信,调亦清畅,且多素辞,盖厌于漂流沦落者也”。《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皇甫冉(718?—767),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授无锡尉。王缙为河南节度使,辟为掌书记,大历初,官至右补阙。与刘长卿、严维、刘方平交往较密,有唱酬。五、七律风格清丽,为时人所重。有《皇甫冉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六首。
李嘉祐(719?—781?),字从一,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天宝七载(748)进士及第,历官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至德元年(756)贬鄱阳令,后任江阴令,迁台州刺史,大历年间曾任袁州刺史。工诗,有诗名,与钱起、郎士元、刘长卿、冷朝阳相善,有唱酬。其诗“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也”(《中兴间气集》)。有《李嘉祐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全唐诗续拾》补诗三首。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天宝十二载(753)进士。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洪州盐铁判官。与皇甫冉、刘长卿交谊颇深,殁于洪州后,刘长卿曾作《哭张员外继》诗悼之。其诗多登临纪行之作,不事雕琢,清迥深秀,大都清丽自然,尤长五七言律诗和绝句。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其诗“诗体清迥”“比兴深矣”。有《张祠部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司空曙(约720—约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人。曾举进士,入剑南节度使韦皋幕府,官终水部郎中。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与李端、卢纶等多有唱和,在当时诗坛上颇负盛名。有《司空曙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附近)人。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官驾部郎中、中书舍人。韩翃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久在军幕,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当时便颇有诗名。有《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窦叔向,生卒年不详,字遗直,唐代扶风(今陕西凤翔)人。代宗朝任左拾遗,后被贬为溧水令,官终工部尚书。《全唐诗》录存其诗九首。
戴叔伦(733—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少从萧颖士学,有才名。安史乱起,避地江西鄱阳。曾先后被刘晏、嗣曹王李皋表荐为幕府,掌租庸盐铁事。后任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在大历、贞元间的诗人中,戴叔伦的诗以反映当时农村生活而著称。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曾引用戴叔伦论诗的话:“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对宋明以后之神韵说有很重要的影响。有《戴叔伦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
韦应物(737—约792),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关中望族,少任侠,曾在唐玄宗宫廷任三卫郎,常出入宫闱,扈从游幸,生活豪纵不羁。安史乱起,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乾元二年(759),曾攻读于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