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作者:罗伯特.赖特
第7章 浅读
我们确实会倾向于将“自我”——内在、真实的我——看做某种恒长的东西,认为它从孩童时期一直到成年都保持不变。
但事实上我们肯定是变化的,我们的变化不仅仅是从孩童变为成人,而且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有时通常被认为是恒常的方面,我们也会发生改变。
改变与在上一章中提到的大脑模块有关。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佛学用作质疑“自我”存在证据的心理变化和无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这些模块作用的结果。
看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佛学冥想实践中的一个核心矛盾,接纳“自我没有控制权,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不存在”这个理念,可以使我们的“自我”——或者某种类似的东西——掌握控制权。
通过实验结果得知,某种你认为在头脑中非常稳固的特征,其实并没有那么稳固。比如你是愿意去人多的地方,还是愿意去清净的地方,正确的答案是视情况而定。
这或许不算是惊天动地的大发现,我们都知道,人在不同的情绪下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所以浪漫的情绪会改变我们的行为,是站得住脚的。浪漫爱情电影,促使你的求偶模块掌握控制权,恐怖电影使你的自我保护模块掌握了控制权。
另外一种描述这种状况的方式,我们在不同的情绪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就好似在回避一直质疑的问题,如果你的喜好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那么不同时刻的你,又怎么能算作同一个你呢?
所谓的情绪变化,难道不正是在掩饰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并非同一个你这个事实吗?关于这个问题争论一天也不会有结果,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过去20多年来有相当多的心理学家,逐步接受了这个观点,认为大脑的动态变化可以通过模块化模型很好的展现。
“模块由感觉激活”这一观念使我们对佛教的两种基本理念“不执于情”和“无我”——之间的联系有了新的认知。
是感觉决定了当下由哪个模块负责,随后只有该模块决定,你在那段时间里所做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能更清晰的认识到为什么“不执于情”更有助于我们接近“无我”的境界。
在第3章中,作者就特别提到某些感觉或多或少都是假的,与他们保持距离就能心明眼亮,以此明确感觉和幻觉之间的关联。
但是,只有认识到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描述感觉与幻觉的关系,我们才能避免被感觉迷惑,感觉不仅会带来特定短暂的幻觉,还可能引出完全不同的心态。并改变一段时间内的知觉和倾向,不管这种改变或好或坏。
佛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在这一点上交会。在我们人类生活中并没有掌控局势的,唯一的自我,也没有意识的首席执行官,有的似乎是一系列的自我。
它们轮翻上阵,掌控局势。
如果它们是通过感觉掌控局势的,我们就有理由认为,改变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就可以改变局势。
据作者了解,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正念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