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如何把握“专人专事”定责线

     “专人专责”是基层减负的重要切口,但是“专人专责”把握不当,不仅有损政府现象,还会造成基层干部干劲、精力铺散浪费,“一身数职”会导致办事“浅尝辄止”表面完成有效,待溯源“回头看”则会发现处处经不起推敲。唯有把握好“专人专事”定责线落点,聚焦教育培训、制度完善等划明责任线,才能打通基层干部办事“任督二脉”,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发挥教育培训“清凉油”作用,校准思想与能力的“坐标系”。基层工作万条线,新进基层干部对于基层工作需要慢慢摸索,其中会出现老干部以“带教”为借口,对工作“应推尽推”,过程中又隐身而坐观壁上,美其名曰“多学多思多干”但是“无头苍蝇”式干事带来的不是新干部得到了锻炼,工作得到有效完成;而是办公室“协同”出现断裂,内部分工混乱,导致事越干越多,质量越干越低,人越干越皮,工作氛围低迷。因此应充分发挥教育培训清神醒脑作用,组织基层干部开展业务培训,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工作能力,消除能力上的“盲区”,充分发挥谈心谈话制度作用,对基层干部进行深层次谈话,了解工作症结,聚焦“学、查、改”联合模式助力新干部破除思维冰面,寻找到适合自身及岗位的方式方法,让干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体会、找差距,提升精准定责、高效履职的能力。

     聚焦领导干部“领头雁”作用,激活责任落实的“强引擎”。一些地方对于新干部是秉持“培养新人耗时耗力”心态,对于新进干部是哪里缺人往哪塞,哪里不重要往哪里派,在此之后将之抛却一边,感慨“无人好用、无人能用”,另一些地方则是频繁调动,美其名曰“不都试试,如何知道擅长什么”但过于频繁的没有一定指向标准的岗位轮换,只会导致干部对于工作囫囵吞枣,交接工作手忙脚乱,从而导致工作出现“有事未办对接不畅、资料遗失”现象,不仅导致无法真正将干部用对用好还会导致群众大无小事“微笑受理却三月半载不见音响”,损害政府公信力及形象。因此,基层领导干部既要保持“好为人师”态度培养干部人才,也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根据干部的专业特长、工作能力和性格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对于实在不适应的干部进行谈心谈话,综合考虑,结合实际轮换岗位,适度把握“专责”尺度,与干部交谈要深刻剖析,对履职不力、推诿扯皮的干部,及时进行提醒谈话、批评教育。同时,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安排工作,要明确分工;对涉及多部门的工作,明确牵头责任人和责任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杜绝推诿扯皮、互踢皮球现象出现,提高履职效能,为基层减负工作添砖加瓦。

     加强制度完善“压舱石”作用,筑牢责任落实的“稳定器”。基层工作错综复杂,无法真正达到“专人专事专班”的程度,只有把握好分工颗粒度,对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范围等进行职责明确,制定权责清单,下发分工文件,让干部对自身职责一目了然。同时,推行“AB岗互补制”,明确主岗和辅岗的职责,明确职责界线,防止AB岗干部存在互推工作现象,明确AB岗机制的作用在于在主岗人员缺位时,辅岗人员及时补位,保证工作不断档,而不在于一个不想做就推出去给对方,干部及领导干部要明确AB岗位互补机制的真实作用,严加监督,避免出现有干部依托这一机制,仗着职位高、年龄大而将工作推给互补岗位干部。完善多维考察评价体系,从工作完成质量、履职效率、协作成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轮换。同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推诿扯皮、因职责不清、履职不力导致工作失误、造成不良影响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失误、谁担责”的原则,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出现问题的工作进行全过程回溯,查明责任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和责任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要严抓严管,避免“雷声大、雨点小”。通过严格问责,倒逼干部增强责任意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