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班歌“养成记”2025-07-01

又一届原创班歌比赛来了,很多班主任调侃说,不知道我又憋了什么大招儿。究其原因,可能是从2018年工作室创办这项活动开始,我所带班级连续三届荣获年级特等奖。可很多时候,我们又练得并没有那么勤,总是不动声色,保持正常的学习节奏。这份看似“轻描淡写”的成功,其内核在于一个精心实践的“养”字诀:养“氛围”、养“团队”、养“关系”。这不仅是班歌创作的秘诀,更是班级自主管理、赋能学生成长的生动实践。

养“氛围”:点燃自主参与的星火

高中阶段的学生成人意识增强,被尊重、被看重的心理需求很强烈,因此我采用自主实践下的班级管理体系来管理班级,班级中的大小事务基本上采取民主协商的形式进行,而各类活动则采用项目招标的形式进行。先面向全体同学征集志愿者,再分组讨论,能者领衔,形成项目团队,获得本次活动的主办权。

以往的运动会开幕式、班级文化建设、两操比赛等多项大型赛事都是采取项目式招标的方式完成的,取得过很多出色的成绩,对于这种招标模式,他们已经非常熟悉,于是,跃跃欲试,纷纷应征。你看,氛围“养”好了,积极性的问题就解决了。

最开始班歌招标项目是有好几个小组进行竞争的,这个时候就要充分鼓励,让开放的氛围一次次强化。同时,参与竞争的团队越多,大家对班歌比赛的重视程度越高。每个团队各凭本事,最后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团队一定是对比赛规则、班级特色、团队优势理解得相对透彻的,加上其他团队也曾深度思考,活动的推动相对来说会比较顺利,多了许多代言人,也就不需要班主任反复动员了。

养“团队”:锤炼协作攻坚的尖兵

竞标胜出的团队满怀热情、众望所归,但需要经验积累以增强自信、提升统筹与领导力。此时,班主任切不可放手不管,而应密切跟踪、适时提点,尤其在前期准备阶段确保充分。我会参与团队协调会,协助把握方向。一个项目组通常8人左右,内部会细化分工(歌词创编、舞台设计、宣传文案、朗诵词、技术支持等),避免个人压力过载。歌词创作往往是攻坚最难环节,也是团队磨合的开端。初期难免“雷声大,雨点小”,正如他们后来反思:“起初组员懈怠,认为周末在家好好休息即可,返校紧急赶工时方知落实之难。”

作为“把关人”,我既鼓励其创意,也严格“挑刺”:歌词是否融入班级故事和个人印记?能否用共同经历推动情感高潮?旋律歌词是否契合、朗朗上口?这被学生戏称为“难搞的‘甲方’”。其他班级或已“轰轰烈烈”排练,我们却在反复“慢审”——如同政治学科强调的“慢审题,快作答”。慢,是为了深入思考、摸清状况;快,则是在方向明确下的高效执行。他们回忆道:“面对‘一夜作词’的传说也曾惶恐。但我们稳扎稳打:一词一句一段反复推敲。历时一周的中午自语、夜寝密谈、周末讨论,确保了歌词特色鲜明、通顺押韵。”

当团队建立起来了,他们足够想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的投入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有一天中午,他们组申请留下来继续讨论和优化歌词,我吃完午饭顺便过去看看,在窗外听到他们伴着音乐旋律忘我的哼唱,我知道:“成了!”

养“关系”:深化共鸣共享的纽带

团队自信提交排练申请后,我提醒:之前是“小队”应对“甲方”的挑战,接下去则需面向“全体客户”,在真实演绎中接受检验。排练过程并非坦途:唱腔瑕疵、动作失调、专注度起伏等问题接踵而至。此时,班主任的角色需转化为“支持者”而非“指挥者”。我参与彩排,为他们“站台”,但放手让团队自行解决难题,他们得自己“养”关系,只有他们与同学们在排练的过程中深度交互,才能建立起与全体同学的信任与共鸣,促进彼此的融合。

为了能更好地加深同学们的理解,生动地演绎班级的故事,他们还决定制作MV,让同学们尽快记住歌词。我非常赞同,并与他们商量最好是每句歌词有相应的图片和视频。他们需要首先在众多照片中选出合适的,很多照片都是自然状态下拍摄出来的。有些过于“抽象”的语句,搭配什么样的照片,实在是令人头大,但他们做到了!

可是,在关键的一晚,学校的电脑彻底卡死,视频不见了!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在晚修的时候,林同学满脸倦容地告诉我们这个消息。那天数学作业刚好又多又难,他们一个个像泄气的皮球,没了生气。事情发生了,也就发生了,我不想说“没关系”,因为就是有关系。于是我为他们点了奶茶,让他们回去休息,我们明天再战。网上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我想这不是没有道理,果然,奶茶喝了,他们也没那么丧了。

[if !supportLists]第二天,[endif]林同学硬生生地顶住压力,重新成功完成了视频制作的大工程。不仅如此,他们还做了两手准备,在开头设计了一个旁白,讲述学校的特色、班级的特色和他们的心路历程。他们觉得单单歌曲和视频是不够的,还需要动作。问题是在不宽裕的台阶上,加什么动作可以让同学们施展开,又不会显得突兀、与主题相适应呢?于是又在网上大量搜集手势舞,邀请项目组外具有舞蹈特长的向同学协助,成功设计了一套动作,在表演中,当同学们做到动作时,隐隐听到了台下同学的赞叹声,这一刻,养“关系”初见成效。

我们班叫“铸梦”班,为了契合“铸梦”主题,突出政治班的班级特色,他们又联合美术特长生设计以“红船精神”为主题的道具。和擅长手工的同学讨论后,教大家人手折了一只红船,并且在最后一排举标语“铸梦新时代”。更令人惊叹的是,所有这些事情,竟然都是在视频丢失这一意外发生后才完成的!

结语:从“歌”到“魂”的成长密码

回首这首班歌的诞生之旅:

始于“氛围”——项目招标激发自主参与的意愿;

成于“团队”——精细分工、严格把关、突破难题;

盛于“关系”——共享创作、共鸣情感、共演精彩。

正如学生们在歌词和旁白中所感悟:“我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相识到相知,从‘你我’到‘我们’……一次次班级文化实践,一次次赛场奋力拼搏,一节节专注课堂,一场场有意义的活动,一只只荷满风帆的小船,正在这里,积蓄力量,逐梦远航!”

“三重养”的实践,不仅孕育了那首属于班级的独特旋律,更在无形中锤炼了学生的责任感、创造力、协作能力和领导力,让“我是班级主人翁”的意识深深扎根。班歌,从某种意义上说,已升华为凝聚班级精神、记录集体成长的文化符号与行动。

当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当教育在“养”的沃土中悄然发生,优异的成果便是这份赋能的自然回响。这,便是班歌“养成”背后的教育深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刘靖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题记 语文课《体育》单元的学习结...
    刘婧_阅读 473评论 2 7
  • 2025年4月29日邓锦芸晨间杂记: 书中遇知音 为了读好《古文观止》,我终于翻开了《史记》。原先见到《史记》,我...
    岚烟lanyan阅读 113评论 0 0
  • 2018年6月28日16:58分,7月份值月生夏惠玲委托我为班级创作班歌,我第一反应是,我真创作不了……。可是,略...
    007中医范儿问慈阅读 761评论 4 5
  • 按:这是从2018年的总结文中摘录的一段文字 今年有了一首班歌。 这是我一直的心愿,最初跟孩子们提起过,但一直没有...
    素心如简严阅读 625评论 2 5
  • 【摘抄于人民好教育】 今天,发现魏书生老师的班规班纪,太实用了,有时间慢慢消化,好好学习。 第一部分岗位责任制 一...
    j71688556阅读 1,020评论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