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逍
《逍遥游》的结尾处,庄子写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庄子对“真逍遥”境界的总结,在我看来,于当今社会也有很多积极意义。
我所理解的“无己,无功,无名”之间并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也并非“无名”的境界高于“无功”或“无己”,事实上,我认为这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也愿意相信庄子这样给这三个词语排序暗示我们——无己才能无功,无功便会无名。
先说无己,这是思想层面上的追求,要求人能“去我顺物”,达到天人合一。要做到无己,就要学会顺应天地万物间的规律,摒弃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先将“我”这个个体抽离出来,客观地观察、认知世界,才能更好地与自然融合。鲲鹏便是无己的典型,懂得何时等待、积蓄力量,何时爆发,便是真正逍遥自在的体现。
无己决定人的思想,接下来的无功似乎是自然而然就能达到的了。在这一点上,宋荣子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在我看来,用它做无功的代表并无任何不妥。庄子写宋荣子着重强调了他不受外界的非议和赞誉所影响,做事时坚持自己的特点,有些人认为他这样是固执、不听取建议,但他坚持的正是万物的规律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制度的革新,都是规律使然,也是因为这些顺应规律的人当初不顾他人质疑坚持下来,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此要强调的是,无己所适应的自然规律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自然地推动历史长河向前奔流,因而改革的事件本质上也不过是万物按自然规律运作下的产物罢了。“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所以顺应规律绝不代表停滞不前。况且庄子所说的“不加劝”、“不加沮”,更多的是指宋荣子的心情不会受他人影响,这不恰恰说明他能冷静地看待问题吗?
无功使人能踏实地完成无己所悟出的使命,最终做出的事必然是能到得到赞誉的,而这时因为人的思想已达到无己无功的境界,功名利禄早已不是他所追求的了,这便是无名。拿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例子来说,他辛勤地付出这么久,心里所想的从不是成功后可能得到的金钱和名声。换句话说,假如他是为了功名做研究,也绝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果了。
庄子所说的这三点,无己是最难做到的,而一旦能够无己,有了思想上的基础,无功和无名几乎已成必然。能够做到这些,或是追求这样的境界的人,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他自己的状态,想必也是常人无法体会的逍遥自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