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 晴
早上打开窗看见下面一堆人在一起和一大一小两个人在对峙。碰到对门小关从外面回来,问底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小关说:那个女人的孩子疯狂地摇小区那树最漂亮的樱花树,一位邻居路过出面制止,女人非但不制止自家小孩,还说邻居多事,吵起来,结果引来一群人,一边倒声援这位邻居。
原来如此,想起门口那树紫玉兰才绽玉蕊,也是早上跑步回来,看见一个女人领着一只狗辣手折花,我气沉丹田大喊一声,她扭头反倒怪我吓了她一跳,手并不停下,麻利折了一枝花,我拦着她理论:你不知道这是公共场所?这里的花花草草都是公共财产,谁允许你折花的?
她说今天来不及到花店买插花了,折一枝怎么了?然后举着花施施然走了,留下我在晨风中凌乱。
现在对这样的行为所属人,真不能说她没素质没教养,她居然知道每天家里要换插花,而且我目测她折下的那枝花一朵含苞一朵开到三分之二,正是花最具美感的时候,所以审美她也有,但是,偏偏让人看着她觉得好丑!
我们或多或少都有双面性,比如在外面经常有人对孩子说:别乱动,脏,然后理所当然把垃圾随地扔下;抱着孩子上了公交车,有人让座理直气壮坐下,然后让孩子穿着鞋在座位上踩来踩去;牵着狗很神气地在便道上拉了粑粑,扬长而去,我相信在家里,如果孩子和狗有了这样的行为会招来呵斥。
经常出门的人我相信现在不会怕飞机、火车晚点,即便晚点至少可以投诉啊。但是最可怕的是遇到熊孩子以及熊孩子的家长。暑假坐地铁2号线就是噩梦的轮回,经常碰到几个半大的孩子在地铁里大吵大叫甚至钻来钻去,一天紧绷的神经这时要接受惨烈的折磨,这时候如果监护人出面制止,我觉得要缓解好多,毕竟孩子们也还小嘛。
但这种愿望往往得不到满足,一车的人彼此用眼神在传递各自的不满和来自对方的应援。有见过一位神奇的妈妈,别人的孩子她嫌吵,大声呵斥:这是公共场所,麻烦管好你家孩子好吗?这么小不管长大还了得。我暗自称赞这位仗义直言的妈妈,可转脸她那个打完手机电池的孩子撂了手机,开始撒泼打滚时,先前那位说:还说我家小孩,你怎么不管你家小孩儿?
那位妈妈叉了腰: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你懂吧?随便对孩子指手画脚,长大了还了得?
我们这一套双标准用起来很方便,一方面自己的利益凛然不能侵犯,另一面公共利益嘛,多少占它点便宜有能怎样?公共场所大家都在说话呀,我不大声点对方怎么听得清啊;我们家收拾的窗明几净,当然要把狗粑粑拉在外面了;小区里的花摘一朵又不会把春天吓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家小孩像花儿一样多可爱啊,剧场里吵吵两句怎么了?所以,我从来没有勇气招惹这样的父母,公共场所有这样行为的小孩,背后都有不可理喻的家长做后盾。
在欧洲旅行时,经常见一家大小出行,有坐在婴儿车里的、有蹒跚学步的、还有更大一些的小孩,几乎无一例外都很有秩序,我在船上亲见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一头稀疏的黄色卷发衬着鼻子尖翘,噗着口水安静地绕着桌子一圈一圈地转着,她妈妈在一旁望着蓝色的大海不知在思考什么,小孩转累了,坐在地上拍拍地、拍拍脚,歇够了继续起来自己谜一般的转圈。
楼下的人散了,各回各家。这是小事一桩,但对于那位家长和孩子呢?未必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