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情背景:
早上喊小宝两次,他答应起床,但是依旧不起床。起床之后喊他刷牙洗脸。他也不刷牙洗脸,站在那里不动,或者说不想上学。
二、回观自己的决定、行为决策过程
(1)事实:喊了3次,一直在那里不动,或者就去玩玩具。
(2)我的情绪感受:内心其实很着急,烦躁,想让他快一点。
(3)我的注意力指向:指向孩子不能够及时去做这件事情。陷入到问题之中。
(4)意图:想要孩子快点去洗漱
(5)行为是:指责或者威胁孩子。
三、自己的情绪处理过程:
- 我觉察到我有了情绪。这个情绪是着急,烦躁,焦虑。
- 牢固我的情绪信念: 有情绪是常态,人们都想要去解释,闭着嘴巴不要解释。让他过去。这些情绪背后一定在告诉我某些积极的信念。
- 接纳我的情绪。如果他们7:30起床,我没有办法在8点之前送他们出门,尤其是小宝,他才三岁多让孩子完全配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任何一个人出现在这种情境下,也都会出现着急焦虑的情况,所以我接纳我的情绪。
- 倾听: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情绪,我的期待是什么?
我的期待是让孩子能够睡够,而且7:50出门,不会到学校太晚,养成好习惯。
5.这个期待背后我期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我期待自己能够成为助力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温柔妈妈。
6.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
情绪是人的内在信念规条和外在环境发生冲突而产生的一种状态。
分析内在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
(1)信念:孩子要早睡早起,孩子要早点上学,孩子要独立,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2)价值观:足够睡眠很重要。早点上学很重要。此刻独立做事情很重要。
(3)规条:需要7:10起床。30分钟之内自己独立收拾完成。
当这些和现实实际情况发生冲突时,我的情绪就会产生。
四.接下来要如何去做?
用目标管理的方式来解决。
(1)目标。早上7:10起床,7:50出门。
(2)现状:7:30起床。8:15出门。
(3)如何实现:
早睡早起:晚上8:15开始收拾玩具,8:30开始洗漱,9:30开始熄灯听故事睡觉。优先保证睡眠时间。
(4)下一步行动:
a. 我在孩子回来之前,把自己今天必须要完成的事情全部做完。
b. 如果到8:15事情还没有做完,就都不做了。直接做晚上要做的事情,保证睡眠时间。
c. 如果我生气,我就走开做自己的事情不再和两个孩子说话,等我感觉好一些的时候再回来。或者用我句式来表达。表达出我生气的原因,我对于孩子的期待以及他的下一步行动。
五、在整个过程中,我存在的疑惑:
(1)思考:为什么我的意图和我所做的行为是相反的呢?想要他做好,但是却用了破坏亲子关系的方式,会让事情往相反方向上走。是不是这些决定和行为都是无意识的?那到底是行为撑了意图,还是意图支撑了行为?
(2)如果孩子真的不配合去做自己的事情,导致睡觉很晚。那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