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只在于你要往何处去题记
书籍是贫瘠生活里的良药,也许这就是阅读的意义吧
我本来不是一个有读书习惯的人,出了吃喝拉撒睡,每天下意识的动作就是打开电脑,寻找剧集。看影视剧本身也是个偷懒的行为,它有很多“好处”:
1,可以让人暂时地沉浸在故事里,逃避现实;
2,在混乱又无以为继的当下里,可以打发时间;
3,美其名曰可以增加所谓的“阅片量”,尽管这玩意没有任何实际用处,但是在那些天真的怀揣着电影梦想、需要考学的岁月里,这倒是一个硬指标。只不过它早就成为过去式,只是我却把它潜移默化养成为我的一个偷懒和逃避思考的习惯。
思考是一种平静的状态,它并不会消耗我太多能量。为啥我要逃避这个事情呢?有方向的理性的努力,才能给人生增加更多掌控感不是么?尚且不解。
我看了前面几章,逐渐明白我为什么处于现在这个状态。
首先,是因为完成了毕设,我开始放松自己的生活,但是这一放松就是直接面临毕业,而我还没有做好毕业的心理预设,包括要做些什么,对未来的规划,这些统统都没有想清楚;
然后,长期的放松习惯使我的生活处于一种恶性的惯性之中,晚睡晚起,欧洲作息,这种生活状态几乎让人无法思考,更提不上高效地做事,因为根本是遵从于潜意识的欲望,没有自律可言,想几点睡就几点睡,想喝奶茶就喝,不运动,不看书,不学习,不思考,只有无穷无尽的奶头乐,纵欲带来的精神萎靡。没有社交,所以生活才近乎凝滞。这种状态下的我,又怎么会好好去准备找工作呢?
幸好我身体的部分自我还在挣扎,她认为我不应该这么堕落和放纵,我的人生远不止这样。
所以此刻的我,这个状态下的我,在这里的我,首先应该要做的是整理自己的内心。这才是我在这里的原因。外界的声音根本不重要,假如我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外界的动态根本上与我无关。只是作为社会人,我不能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之中。我是可以主动屏蔽外界的信息,但是这种屏蔽,最好是短暂的,好让你能够及时清理自己的内心,发掘真正的欲望,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毕业之后,人的生活脚本只有她自己能够掌控。这其实是好事,说明你有充分的对人生的掌控的权利和能力,你可以通过努力去任何地方,得到任何东西,至少,我们拥有这样一种希望。所以在睡眠里,我开始不断暗示自己,在今后的人生中,都要用积极的眼光看问题,努力接纳更多的正反馈。
我知道要彻底扭转我的生活状态需要花费不少力气,但我打算努力去做了。说真的,这其实是我人生第三个阶段吧,算是。大学前算一个,大学本科算一个,研究生算一个。我之所以短暂停留在这里,是因为我的内心,不愿意我去做那些随波逐流的事情,根本上也是因为我还没有想好。所以,确定前进的目标,我们才能坚定地前进,不是吗?
关于《人生十二法则》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案例和遣词造句让我经常走神,前面几章我还看得挺认真,后面真的有点看不下去了。不过这有可能是因为我太长时间没有看书的缘故,跟书没有关系,反正下面摘抄一些我认为比较有指导性的字句,供自己复盘思考吧。
这本书写了十二条人生法则,我只提其中几条。
推荐序
彼得森说,人类只要以适应幸福的状态,就又会开始觉得不幸福。凭什么要用别人的规则来评判自己呢?但是如果没有规则,人类很快会成为自己情绪的奴隶,而这种情况是毫无自由可言的。
批判世界之前先清理自己的房间。
最重要的法则是你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如果不确定理想是否能实现,我们又为什么要尝试呢?因为如果你不尝试,可以肯定的是你的生活将永远不会有意义。
引言
我们的积极情绪大多和目标相关,只有在朝着目标前进的时候我们才是快乐的,而前进本身就隐含了价值。
法则一 昂首挺胸
几乎所有的商业化音乐都由一小部分音乐制作人谱写这告诉我们,要努力成为那小部分人,金字塔的顶端。并非说只有这样的人生才值得追求,而是掌握更多的资源意味着能有更多选择的自由。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但也没有什么是多变到毫无规律可言的。
适应则意味着被选择。
适应是生物特质与环境需求达成匹配的过程。
幸与不幸的真相:如果你是地位最低的10,那么不论是那种性别,你都不会有好的住所,事物就算有也很糟糕,你的身心健康状况很差,对异性来说也几乎不具备任何吸引力,除非对方和你一样绝望。你会生更多的病,衰老得更快,死得更早,而且也没有几个人会悼念你。
改善睡眠是我的首要建议。当病人的作息不规律时,焦虑和抑郁时难以治疗的。
你不一定是个失败者,也不需要一直停留在失败者的模式。也许你只是有一个或者一系列不良习惯。
你需要主动将混乱的可能性转化成宜居的现实秩序,你需呀哦告别孩提时代的天真无知。你需要主动做出必要的牺牲,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现实。
法则二:待己如待人
法则三:与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弗洛伊德吧对过去糟糕经历的无疑是重复晨作“强迫性重复”,有时人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更好地理解过去,以获得掌控感,但也有的时候他们这样做只是迫不得已。
自己的颓废并非源自于生活固有的苦难,而是因为自己不愿扛起人生的重担。
法则四:和昨天的自己比,别和今天的别人比
不论你所擅长某事,或者得到过多少荣誉,世界上总有人能让你相形见绌。
如果内心的批评家让你质疑自己的奋斗和人生的价值,也许你就不应该听从他。
在明确自己的价值标准之前,你应该先把自己当作陌生人去了解。
你应该敢于冒险和求真,敢于清晰地表达或至少认识到自己生活的真正意义。
未来和过去很相似。唯一的区别是,过去是固定的,未来有可能变得更好,这种好或许可以是你在一天之内话费最小努力所能达到的。当下永远都是有缺陷的,但是你前行的方向比你的起点更重要。
你可以这样告诉自己:你要制定一个不同的计划。我要追求那些会让我生活的更好的东西,不论它是什么,而且我现在就要开始努力。
只有你发自内心地想改善生活时,这样的方法才管用。
将一天的任务变成沉思的素材。习惯性地问自己:要让生活变得更好,哪些事情是我能做也愿意做的?不要强行界定什么是更好,要着眼于更高层的目标,关注人生的改良。
人们年轻的时候既缺乏独立也缺乏认知,因为还没来得及积累阅历与智慧,建立起个人标准,所以只好和他人做比较。
你需要认清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愿意做什么、然后你会发现,解决自己特有问题的方案是需要量身定制的。
法则五 别让孩子做出令你讨厌他的事(跳过
法则六 批判世界之前先清理你的房间
清理你的生活
你是否充分利用了所有的机会?你做了哪些你能够做到,也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的事情吗?你清理过你的生活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或许你可以试试看先停止做哪些你明知是错误的事情,今天就停下来。
法则七 追求意义,拒绝苟且
延迟满足的价值:如果当下放弃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未来就可以有更好的收获。
你需要放下当前的预设和执念,甚至需要牺牲你最在乎的东西,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潜力,而不是始终停滞不前。
如果你自律,并且愿意为了未来牺牲当下,那么你就能让现实变得对你有利。
法则八:说真话,或者至少别撒谎
隐藏自我的人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生命力来自原创的贡献。
如果你不能向他人展示自己,也就不能向自己展示自己。
法则九:假设你聆听的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法则十:直面问题,言辞精确
法则十一:承认现实,反对偏见
法则十二:关注存在的善
以上。
这本书我看得不太认真,能够摘抄出来的东西也就比较少。感觉原作者应该是个基督徒,因为书里有很多宗教、神话相关的案例分析。然后我看到这些,脑子就会自动过滤。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真的是有很强的力量的。
简单总结一下,这几个法则就是告诉我们:
首先,用正面、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要像爱别人一样爱自己,对自己认真、负责;
不要和别人比较,这种比较没有统一的参考系,所以没有意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人生剧本。要和昨天的自己比,这样就够了;
征服世界之前,先清理自己的内心混乱,理顺它,找到自己的信念支撑和意义感;
学会延迟满足和真正自律,生活就会变得更好;
不要隐藏自己,大方向世界展示自己也是一种自我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