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分享-弘金地学校彭媛媛老师

      一、开场:从一次“失控”的课堂说起

      上周一自习课,小杰突然把课本摔在地上,大喊“我不写了!”。换作以前,我会立刻批评“扰乱纪律”,但刚读完这本书,我试着说了句:“你把书摔在地上,是不是遇到特别难的题了?”他愣了两秒,眼圈红了:“最后一道数学题,我算错两次了……”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书中的核心观点: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往往是情绪的“求救信号”,而我们习惯当“法官”,却忘了先做“翻译官”。

      二、核心分享:三个被颠覆的教育认知

      1. 批评的“无效陷阱”:为什么越批评,孩子越叛逆?

      书中对比了两种回应: 传统做法:“你又没交作业,怎么总是这么懒!”(标签化批评)书中方法:“作业没交,你好像很着急,需要我帮你一起列个补交计划吗?”(聚焦问题解决)我在班上做了对比实验:对常忘带作业的小特,前两周用批评,他依旧忘;后两周改用“问题导向”,和他一起设计“书包检查清单”(含课本、作业、文具三项打钩),并约定“连续三天完成就兑换免值日”。结果第三周开始,他再也没忘过。这让我想起吉姆特的提醒:“孩子需要的不是审判,而是理解。当我们用‘你怎么又错’代替‘这次遇到了什么’,就关上了沟通的门。”

      2. 冲突调解的“黄金三步”:从“评判对错”到“合作解决”。

      书中提出“认可感受→明确规则→邀请合作”三步法,上周处理小林和同桌的改正带纠纷时,我试了试认可感受:“你们俩都攥着改正带,看来都很着急用”(先共情,不评判谁对谁错);明确规则:“但在教室争抢会影响同学,我们约定过‘借东西要先询问’”;邀请合作:“现在你们想怎么解决?是轮流用,还是我帮你们找备用改正带?”神奇的是,原本争得面红耳赤的两个孩子,居然主动说:“我们可以一人用半节课,再一起画个‘共享改正带’标签!”这个转变让我顿悟:当我们不做“裁判”,而是给孩子“解决问题”的选择权,他们的责任感会被激活。

      3. 语言的“赋能密码”:如何让批评自带“鼓励基因”?

      书中提到两种反馈差异:“你这次作文进步了,说明你很聪明”(评价式表扬,聚焦天赋);“你用‘路灯像融化的黄油’形容黄昏,这个比喻特别生动,这是你认真观察的结果”(描述式鼓励,聚焦努力)。

      我在批改作文时做了调整:对总写流水账的小亮,以前写“内容太简单”,现在写“你记录了‘给流浪猫喂食’的细节,尤其是‘它蹭我裤腿时的呼噜声’,让我感受到了温暖,这是你用心观察的成果”。没想到下周他主动找我:“老师,我想试试用‘冰糖葫芦’写冬天的树枝!”这让我深信:教师的语言若只停留在“好坏”评判,就剥夺了孩子自我认知的机会;而具体的描述,能让他们看见自己“做对了什么”。

      三、实践反思:我们为什么容易“翻译失败”?

      书中剖析的两个教师常见误区,戳中了我的痛点。误区1:用成人逻辑“解码”孩子行为,比如学生上课玩笔,我们想“不认真听讲”,却可能忽略他是“太紧张不敢举手”;误区2:急于“解决问题”却忽略“情绪疏导”,就像孩子摔倒时,大人常说“别哭了,快起来”,却忘了先问“疼不疼”。这周小邓在运动会上落选跳绳队,趴在桌上哭,我本来想说“下次努力”,但想起书中的“情绪翻译”,改成:“没能参加比赛,你觉得很失望吧?”她抬头哭着说:“我练了一个月……”等她情绪平复后,主动说:“老师,我可以当替补队员,帮大家拿水杯。”这个案例让我明白:情绪没有对错,只有被看见与否。当我们急于“纠正行为”,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我的感受不重要”。

      四、结语:教育是“慢下来”的艺术

      合上书时,吉姆特的话让我沉思:“与孩子沟通,就像翻译一门外语,他们的尖叫、抗拒、沉默,都是未被破译的情绪密码。”作为教师,我们总被教学进度、纪律管理推着走,却忘了蹲下来,听听孩子行为背后的声音,那声“我不写了”,可能是“我努力了还是做不好”的挫败;那次“故意捣乱”,可能是“我想被看见”的呐喊。

      这本书给我的不是万能话术,而是一种教育观的转变:当我们把“你怎么又错了”改成“这次遇到了什么”,把“别哭了”改成“你好像很难过”,把“必须听话”改成“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教育才真正开始。或许下次再遇到学生“失控”,我们可以先深呼吸,问自己:“此刻,我该如何翻译他的情绪?”因为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纠正行为,而是理解灵魂。

      我的分享完毕,附书中金句便签:“孩子需要被理解,甚于被教导。”愿我们都能在“翻译”中,触摸到教育的温度,谢谢大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