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正式开大型巡演的歌手胡彦斌,在他的第五站苏州,完成了一个让人惊艳的“版本迭代”。
原先,为了让每一站的观众都能体验新意、感受到亲切感,他每一场演唱会都会学习几句当地的方言,用方言和台下的歌迷打招呼。在第四站南京时,他还操着南京话说起“电影演员燕燕演营业员莹莹”的顺口溜,到了第五站,却摇身一变,拿着折扇,唱起了苏州评弹,一同出场的还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苏州评弹表演者钱懿老师。
这个几乎不可能出现在流行音乐演唱会上的场面,却令在场歌迷惊喜地尖叫,继而会心一笑。
确实是他能做出的事情。
出道起就被日本流行音乐教父小室哲哉钦点的胡彦斌,向来被誉为音乐鬼才,多变的曲风、超前的音乐风格探索、大胆的歌曲改编,让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和我们最传统的音乐艺术其实渊源颇深,甚至可以说,在他的音乐基因里,传统戏曲占有极大的比重。
他的父亲曾经是一名京剧资深票友。
胡彦斌作为歌手,其实嗓子的天赋并不占优势,是先天的声带小结,发声时声带不闭合,也就是俗称的“漏气”,说话声音哑,很难唱好歌。
但他的坚持还是让父亲认可了他的梦想,据说,最后是请来的声乐老师教他用京剧里黑头行当的唱法发声,这才科学地发出了声音,可以继续唱歌了,而京剧也和他结下了缘。
早在2004年的采访里,他就表示,对自己的音乐还有一些遗憾,就是没能融入京剧元素,通过在流行音乐中融入京剧,让它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在那之前,他的四张专辑《文武双全》、《Anson hu》、《文武双全(升级版)》和《Music混合体》的确并未包含任何传统元素,倒是R&B和hiphop玩得出神入化,已经初见后面“内地R&B小天王”的雏形(要特别提出的是,《文武双全(升级版)》与《文武双全》收录的曲目完全不同,只是专辑名称相似)。
其实,他有一首在当时空前绝后、至今仍然被奉为经典的国风作品,正是在2004年的专辑《Music混合体》中发行的,那就是《红颜》。只不过,这首歌在音乐上实则运用得更多的是电子元素,只是词作和曲调确确实实走国风路线,这也可以看出,二十年前,胡彦斌就已经在进行音乐元素融合的尝试。
立马,在紧接着的2006年发行的专辑《音乐密码》中,真的出现了融合戏曲元素的音乐作品《蝴蝶》和《天若有情》,甚至主打曲《皇帝》做了四次编曲,其中的一次也进行了融入民乐元素的尝试,只是他总觉得效果并未达到心中预期,才换成了其他乐器。这也已经足以说明,他的“融合”尝试,和现在的所谓“戏腔”歌曲、陈词滥调的一部分古风歌曲有着根本的区别,并非只是单纯地在歌曲里加入一段腔调就打着“结合传统”的幌子作卖点,而是实际地去考虑歌曲整体表达和戏曲之间的和谐。
不久之后的2007年发行的《男人歌》专辑,也收录了两首融合民族元素的歌曲,《潇湘雨》和《诀别诗》。从那时起,胡彦斌的音乐里就少不了“国风”的标签,几乎每一年都有新的国风作品。同样于2007年发行的动画《秦时明月》的主题曲《月光》,2009年的《笔墨登场》,2011年的《One Night in Shanghai》和《不是猛龙不过江》,2012年作为《龙门镖局》片尾曲的《江湖再见》……
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作品在现在看来,都只算是胡彦斌国风音乐之路的“初级阶段”,只在乐器和唱腔上下了功夫,多数采用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作为伴奏乐器之一,少数则加入戏腔唱段,以表达歌曲的感情内核(当然这条“初级之路”是对他而言,对现在的华语乐坛来说也已经是……嗯,你懂的)。然而从这里开始其实已经能够窥见独属于胡彦斌的国风特色了——绝不是老老实实词曲编都只有国风元素的类型,仍然融合了大量电子、合成器乃至R&B的元素,听起来一边是潮到极致的曲风,另一边则是传统音乐给我们的亲切和听感上的舒适圆融,这如今仍是华语流行乐坛的独一挂。
之后的几年里,胡彦斌不断尝试各种新的曲风和元素,组建太牛乐做关于非传统乐器的音乐实验、做《X》《覅特好》《入目三分》这样的全新的融合R&B、hiphop、pop以及电子舞曲(EDM)等元素的风格尝试,就这样来到了2018年。
国内音乐综艺市场在这段时间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变化,而胡彦斌的创业也进入了稳定期,那几年里,他似乎不再发专辑,更多地和“牛班”、“湖畔大学”这些名字出现在一起(不过其实,查看2018年至2020年他发布的音乐作品,也可以称得上是高产了)。
2019年,胡彦斌开始高强度地参加大陆音乐综艺,再度将在《歌手3》时就表现出的改编才华展示在大众面前。在进行了许多高质量的改编后,他的名字再次与传统曲艺出现在了一起。这就是音综《为歌而赞》中由他改编和演唱的《浪子闲话》。
甚至于,他在B站上发布的舞台视频用上了这样的标题,“来了,一次又刺激又有压力的全新尝试!”,对他而言,应该也是一次对自己意义颇深的尝试吧。
就在这个舞台上,尺八,琵琶,京剧老生,“嘭”一下全数出现在所有观众面前,彻底把场子“炸”了。这首改编和他过去常用的国风风格已经几乎没有任何相似点,而且不同于过往多数国风作品的婉约风格,这个舞台磅礴、大气,甚至“我饮过风咽过沙”的风沙景象仿佛就在舞台上展现。浑融,自然,从后面来看,这似乎也是他第一次在live舞台上与曲艺演员、非遗传承人合作,极大程度地向观众展示了传统音乐之美。
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与竹笛博士孟晓洁合作的《不负人间》,国风说唱《碧血丹心》,融合排湾族古语的《新世界》(与刘柏辛合作),电子国风《碎梦》,取材自《智取威虎山》、还加了其中唱段的《威虎》(live版与朱星杰合作)……然后,就这么来到了2023年八月。这个月,他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暌违五年,再度发行音乐专辑,展示了一个音乐人五年来的思考和成长、变化,不过,这里的国风元素不多,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第二件事,参与湖南卫视《披荆斩棘3》的录制。有改编舞台,有临时组成的团队成员,能“玩”的更多了。
在进行了“中规中矩”的改编、耍了歌剧腔、尝试了唱演之后,他终于来了个大的——把一门历史悠久、但在这之前少有人知的非遗文化、也是传统曲艺,搬上了舞台。而这门曲艺,正是西南傩戏的前身、发源于贵州安顺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文化,安顺地戏。
地戏这门艺术,说起来还有些传奇色彩。明朝早期,江浙一带沿海军队响应命令,长途跋涉至贵州,保卫边疆。这支军队在当地逐渐定居,成为了现在一部分安顺人的先祖。而也是明清时期,地戏逐渐从各地剧种的融合中诞生。
这门戏的演员需要头戴木质面具,脸蒙青纱,动作幅度通常较大。而最为特别的是,地戏大多在空旷的广场上演出,演出的舞台,是垒成五层金字塔形的八仙桌。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地戏演员在八仙桌间上上下下,灵活得如履平地,还同时做着动作、唱着唱词,再加上有些狰狞或粗犷气息的面具,神秘色彩拉满。
在那一轮的竞演当中,胡彦斌团队选中表演的歌曲是裁缝铺的《东海老人》,或许是得益于一直以来的民族音乐上的创作积累,或许是从《浪子闲话》开始逐渐在民俗融合的改编路线上得心应手,这一次,他把安顺地戏和《东海老人》结合了起来,把那座五层的八仙桌塔直接搬到了舞台上!
除此之外,在乐器上,出动了笛子甚至唢呐这种“大杀器”,还请来了专业的地戏演员,把一个普通的音乐改编、演唱舞台变成了一个全景式的戏剧表演舞台。而他在舞台高潮时吼出的那一句“奉军令调北征南,五尺道山崖两开”正出自安顺地戏的唱本《调北征南》,成为整个舞台和唢呐一起的点睛之笔。
到这里为止,搬到音综舞台上的安顺地戏,演出了一个与安顺地戏本身历史密切相关的故事,而《东海老人》原曲当中讲述的日出而作的渔民流浪后思念曾经海边家园的故事,也正正好好对应上了沿海军队调北征南屯田戍边的历史。原曲、舞台立意和戏曲三方结合浑融,甚至生出了一丝奇妙的宿命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元戏剧舞台。
在以往,结合戏曲的流行音乐很容易招致批评,一方面当然是因为,的确绝大多数的所谓“结合”都流于表面,仅仅只是夹几句和歌曲毫不相干的戏曲,甚至连戏曲都不是,只是所谓的夹着嗓子挤出的“戏腔”,就打上了民俗结合的标签,恰曲艺饭恰得盆满钵满,不仅没有真正展示出传统戏曲的魅力,还挤占真正的戏曲演员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结合戏曲做流行乐难度非常之高,甚至可以说,流行乐就是“反戏曲”的。
一首完整的戏曲作品长达数小时,唱本必然表达的是一个全须全尾的故事,甚至起承转合都在其中,比起“曲”,更重要的是“戏”。但流行乐要求三到五分钟内必须演唱完毕一首歌,表达完整的感情,使得大多数流行乐并没有完整的叙事功能,而是从叙事转变为了抒情,一首歌下来,往往只是一段情绪切片的表达,更抽象,也更有想象空间,当然也更难进行“讲述”。
但巧合的是,胡彦斌的音乐风格,偏偏很接近“讲述”。无论是原创还是改编,他多数的作品都有极强的画面感和故事感,这些感觉或许是他的词、曲、编曲和演唱一起带来的。总之,听他的歌,很多时候听众脑中会自动上演对应的故事,起承转合,从前奏开始,尾奏结束,一场大戏在脑中轰轰烈烈落幕。《对月》是这样,改编的《纸短情长》和《晚婚》是这样,去年发行的新专辑里的《我们还会一起走到那里去吗》也是这样。当然还有很多。
除此之外,他出道以来长达25年的音乐的积累,对大量乐器的学习理解、对传统曲艺的吸收,也使得乐器、嗓子,都已经成为了他得心应手的工具,创作对他而言,或许已经成为了一个“指哪儿打哪儿”的准确表达的路径。
《披荆斩棘3》的决赛收官夜,《东海老人》成为了唯一一首全场观众大合唱的节目中表演过的曲目,可以说明此次改编极为成功。
作为民俗戏曲爱好者,对流行音乐和传统曲艺的结合总是多些偏爱,胡彦斌这么多年的民乐、国风、曲艺、非遗和自己的流行音乐的融合之路,以及他的作品,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态度。另一方面,他对音乐改编专业而自然的处理,也在最大限度地展示传统曲艺的美。
继苏州评弹之后,他又相继在绍兴展示了越剧、在重庆展示了川剧,以同样的融合自己音乐作品的形式。
巧合的是,在绍兴站演唱会上,他用来结合越剧唱段的歌曲正是前面提到的2006年发行的《蝴蝶》,而《蝴蝶》中演绎的梁祝化蝶的故事当中的主角之一祝英台的故乡,正是绍兴。同时,《梁祝化蝶》的故事,最开始也是由民间传说改成越剧搬上舞台演绎,到今天成为了越剧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一切如同去年的《东海老人》,歌里、歌外,连传说或历史本身,都变成了音乐的舞台。
注:首发于小红书(id:作者已死_后缀经常改),B站亦已同步发布,本人操作非搬运。原创文章,除直接转发链接外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转载与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