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赢家,鲁迅先生也提倡“韧”的战斗。对此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韧者如光》
鲁迅先生曾说:"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历史的星河里,无数仁人志士以生命为炬,在漫长的黑夜中踽踽独行。他们或许不曾看到黎明的曙光,却在时光的褶皱里镌刻下永恒的印记。真正的胜利不在于瞬间的璀璨,而在于以坚韧为刃,在命运的铜墙铁壁上刻下不朽的痕迹。
韧性的光芒,在于穿透困厄的迷雾。当越王勾践在会稽山下俯首称臣时,谁曾想到这个尝遍苦胆的君主,会在二十载光阴里将屈辱淬炼成复国的利剑?《史记》中记载的"卧薪尝胆"四字,藏着多少暗夜里的辗转反侧。正如鲁迅笔下"地火在地下运行"的比喻,真正的韧性从不是高歌猛进的冲锋,而是在看似凝固的时光中默默积蓄力量。就像莫高窟的壁画匠人,在黄沙漫天的洞窟里一笔一画描摹千年,让敦煌的飞天穿越时光的尘埃,在今日依旧轻盈起舞。
韧性的价值,在于超越时间的度量。感动中国的张桂梅校长,用布满膏药的手托起大山里两千多个女孩的梦想。当她在华坪女子高中的操场上点燃第一盏灯时,何尝不知这将是一场与贫困、偏见对抗的持久战?但正是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持,让教育的薪火在滇西群山中生生不息。这让我想起柳宗元笔下"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的种树之道,真正的韧性从不是与时光角力,而是像黄河九曲终入海般,在顺应天道中抵达永恒。
韧性的伟大,在于突破生命的桎梏。植物学家钟扬十六年跋涉青藏高原,在五千米雪线之上采集四千万颗种子。当他在珠峰北坡发现"植物界小白鼠"拟南芥时,生命的奇迹在稀薄的氧气中绽放。这种超越生命极限的坚持,恰如《山海经》中"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的隐喻。感动中国的舞台上,那双被冻伤的手托起种子库的镜头,让世人看见:当个体的生命与文明的传承相连,渺小也能铸就永恒。
站在青春的门槛上回望,考场上的每一笔挥洒、操场上的每一次冲刺、实验室里的每滴汗水,都是属于我们的韧性修行。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今天的少年既要像北斗卫星般以"每百万年误差一秒"的精度雕琢理想,也要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漫长的沉淀中等待破壁而出的时刻。
遥想百年前鲁迅在铁屋中的呐喊,如今已化作满天星光。当张桂梅搀扶着佝偻的脊背继续家访,当钟扬的学生们仍在雪域高原追寻种子的踪迹,我们终于懂得:所谓笑到最后,从不是某个胜利的终点,而是无数坚韧者用生命铺就的道路。正如大漠中的胡杨林,以三千年不倒的身姿告诉我们——真正的赢家,永远是在时光长河中默默守护星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