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我在4月25日写在日记本上的文字。
昨天,有位朋友说到老挝来好像很久了,我算了下日子,6号从家出发,8号办理的落地签证,到今天也快有20天了,日子很长吗?我觉得也不长啊,再过几天我就可能在回程的路上了。
在这里的这些日子,我还只会两句老挝语,你好和谢谢,姑姑问我怎么才会两句,年轻人学习应该很快的啊。我笑而不语,不知道该怎么样来回答她的问题。
我一直没想好我是来这里做什么,考察?旅游?散心?又或者是想逃避些什么,总之我都没有想好,我只是想不停的行走着,不想停下来。
因为我也许只是短暂的逗留,没想过是否要长期的呆下去,所以我都一直没有用心去学习老挝语,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长久的思考。
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些老挝语学习的资料,就仅仅看过一次而已,我只是想在这里安静的呆上些日子,每天不用担心要给手机充电,也不担心有人会找我,我好像把所有的事情都放下了,就是安安静静的呆着。
我今天来找我前两天没有写完的文章,才发现找不到了,应该是我后来误删了,没有保存原稿,心里有点不愉快,好不容易在电脑面前一个一个字的码出来,现在居然没有了。
我在这里的这些日子,想的最多的就是关于父亲的事情,他一个人呆在这边,语言上又不是很通,而且身体也不是很好,我有些难过。
昨天父亲和我说弟弟以前在这边的时候,他俩经常在言语方面发生争执和矛盾,再后来弟弟就不愿意在这里待了,要回湖南去,我能够理解当时弟弟想回去的心情,就好像我也能理解表弟这段时间想回去的急切的心情。
而关于父亲,我只是想让他少说点,你现在已经脱离了年轻人的世界,又怎么知道年轻人的想法呢?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少说,或者不说,小鸟的翅膀已经长硬,可以独自飞翔,你就不应该让他继续呆在窝里。
我有时也很反感他总是唠唠叨叨,只是我不想听的时候总是会装作没听见,“啊,你刚才说什么?再说一次。”次数多了,他也就不说了。我在想等我老了,会不会也是他这个样子,总是唠唠叨叨,会惹人厌烦。
我有点害怕自己会成为他现在的现在的样子,因为很多人都会说我的性格和他比较像,而我弟弟的性格则和我去世多年的母亲比较像。
以前在网络看过一篇调查报道的文章,说假如摆脱和自己父母的亲情关系,你会和他们这样的人做朋友吗?回答愿意的人数不超过10%,大部分人都是不明确的回答,而有少部分人是直接回答不愿意的。
我要是碰上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估计也应该在那大部分人中间,这只是假设性的问题,那么众多的回答也可能只是假设性的,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愿意吗?真正对父母崇拜的人少之又少,只是我们无法摆脱这样的亲情。
我也害怕将来成为儿子眼中这样的父亲,我只得不断不断的努力,尽量能拉大这中间的差距,以至于将来不让他那么快的就追赶上我。
父亲和我说,弟弟以前在这里的时候,老挝房东说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弟弟,他没同意,拒绝了,意思是不会长期留在这边,早晚还是要回去的。我听到后说这样的事情你不应该干预的,也不应该替他做决断,应该听从他本人的意见。
当然,现在说这样的话也是多余的,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弟弟也成家有小孩了,当提到了这件事,我有想到了姑姑的小女儿上学的问题,我始终认为应该让她到老挝来学习一段时间,老挝虽然比较落后,但出国了,你的眼界和思维方式就是跨国的了,就如同现在有很多朋友都好奇我怎么可以把车开出国的?但我们到边境口岸来看看,这是件很普遍和正常的事情,到了口岸,就能感受的到。
跨国来到老挝经商的中国人,大多都是我们父辈那些知识和文化水平偏低的,在他们眼里,来这里就是为了赚钱,老了就留一笔钱回去,可是对于像表弟这样年轻人来说,以后要走的路途还有很长,他们不是因为要赚钱才选择到这里,如果不能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以后怎么办?
我在老挝,有时感觉我就像我们村里的哑巴,别人说什么,我听不懂,我说什么别人听不懂,我要出去只能跟着表弟,这个时候我觉得表弟特厉害,他怎么会说老挝语,怎么能和老挝人交流,他的优势全都凸显出来。
后来我回来的路上,通过口岸,跨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我的自信心马上就回来了,感觉这是我的地盘,而表弟则丧失了他在老挝呆过七八年用时间积累起来的优势,甚至他现在连一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这就是势差。
类似像表弟这样的在老挝的“商二代”年轻人在老挝有很多,在国内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就跟着父母过来了,对于老挝人来说他们是中国人,可是回到中国了,他们能做些什么呢?甚至又要重新起步。
姑父他们说回湖南了,他还能去跟着以前的工友做些事情,赚些生活开支没问题,他们是年纪大把写事情看的淡定和从容了,也许能从现在的生活方式中回去,但表弟他们不行,可能还会赚不到两个孩子的学费。
一开始,我们只是为了生活,让自己活的更好一些,更体面一些,这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当物质的条件到达一定程度后,就应该迈向更高的层次,精神层面的,文化层面的。
时间给予我们的经历是我们一生的财富,这是别人无法拥有的,但这些积累我们应该要好好利用发挥,否则岂不是浪费了年轻时最好的光阴,人生能有几个七八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