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记忆,你能忘记吗?
嘎嘎嘎……公园的湖中几声鸭鸣,将我唤回记忆中的童年。老家的土山下,有一方池塘,与其说是池塘,倒不如说是个大水坑,因为水里没有群鱼嬉戏,岸上也没有鸟语花香,只有成群的鸭子一摇一摆地从各家各户赶来,争先恐后地跳入水中,然后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拨出一圈圈美丽的水纹。它们时而低头啜饮,兹兹兹……,时而引吭高歌,嘎嘎嘎……在无数个百无聊赖的下午,我就这样在它们的歌声中度过。
村子很小,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里一排排低矮的平房,村外一片片金黄的麦田。每一户人家彼此都很熟悉,因为他们常常一起劳作,一起吃饭,一起娱乐,一起休闲。于是,村里几乎没有秘密,每个人都知道各家各户事情,聊天中每提起一件事,便一石激起三层浪,大家都能乐此不疲地聊上一上午。村里四季分明,春天万物复苏,莺歌燕舞;夏天鸟语蝉鸣,浓荫蔽日;秋天金桂飘香,硕果累累;冬天北风呼啸,白雪皑皑。一天天,一年年,生活在村里的人们共同感受着四季的变迁,共同体验着人情的冷暖。如果到外面打工的老乡碰面,都会像遇到亲人般温暖,因为他们是同乡,正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上学离了家,走进学校,结识了很多别处的同龄人。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岁月里,我们一起崇拜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胸襟,一起领略过欧阳修“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的酣畅淋漓,一起研究过牛顿被一个苹果砸出的思维的火花,一起探讨过人能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哲思……不知经历了多少个闻鸡起舞的清晨,不知经历了多少个点灯苦读的夜晚,在走出校园的那一刻,我们这群来之四面八方的人看起来似乎都有着同一种气质,连说话的语气都带有那么明显的辨识性。走在大街上,人们会说:“他们看起来像**学校的学生”。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走上工作岗位几年,在这几年中,我们忘掉了很多当年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一切从头学起,单位里的前辈给了我们不少的帮助,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当年的同学也都在不同的领域里奋斗,为自己及家人奋斗更加美好的未来。不觉间,发现常常接到这样的电话:“老同学,我想问一下你们那个单位的**业务是怎么办理的?”放下电话,才忽然意识到,当下与自己聊天更多的是单位里的人,与我们的生活有更多交集的是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当年的同学却在各自不同的行业中越走越远,“隔行如隔山”就是这么来的吧。
人生会经历很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这烙印不是谁说不想要就能够轻易抹去的,它将伴随我们一生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我们身上的烙印这些会随着对子女的教化不由自主地印在后代的身上,然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最近在新闻中听说台独势力有抬头趋势,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记得三国时期,吴主孙权派一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将台湾开发,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记得大陆历代朝廷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建设这片美丽的岛屿,更不知道他们是否记得郑成功率军东渡台湾海峡,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的驻军,收复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我知道的是,这些是属于我们共同的记忆,哪怕在脑海中已经忘记,它也已经渗透进我们祖先的血脉,早已在我们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对老家有共同的记忆,我们就成了同乡;对学校有共同的记忆,我们就成了同学;对工作有共同的记忆,我们就成了同事;对历史有共同的记忆,我们就成了同胞。这些共同的记忆,能忘记得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