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高平
十、育儿经验和家风家规
河童先生和第二任太太风间茂子结婚5年后,亲生子妹尾太郎出生。下面,介绍一下他们夫妻独特而有趣的育儿经验,都是一些小故事。相信您看过后定会觉得,这些方法既有道理又不可思议。
(1)儿童语言形成实验
“孩子,给爸爸把牛肉拿来。”河童对女儿真美说着,指了指身边的油豆腐。
真美一边拿来油豆腐,一边说着“谢谢!”
他又说:“请把油豆腐给爸爸来点。”
不一会儿,真美拿来了牛肉。他又说:“不客气。”
这不是说反话吗?是,他正在研究调查儿童的语言回路是如何形成的,女儿真美就是实验对象。从孩子刚开始呀呀学语时,他就故意把牛肉和油豆腐说反。“谢谢”与“不客气”也是故意教反。他想观察儿童们的反应,知道她什么时候能够正确地辨别过来。
两个月后的一天,真美把报纸递过来,终于不干了。“爸爸,说谢谢的,可不是我呀,应该是你。”
河童高兴地夸起女儿。“你太棒了,终于明白了,真了不起。”
长大后,真美常常感叹。“为了自己的好奇心,竟然把女儿当白老鼠拿来实验,哪有这种爸爸!”
其实,河童还少做了一项工作,忘了留下实验记录。他背后感叹着,“等真美将来有了孩子,我还想继续此类实验,下回可不能缺少记录呀!”
(2)、适者生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据说,北狐为了把生存技能传给幼狐,当发现有大鸟的影子映射到地面时,做父母的会不由分说,咬住幼狐迅速拖到巢穴里。它们就是用这么激烈的手段来养育后代的。幼狐因为饱受异乎寻常的痛楚,身体得到这个经验,进而学会了如何躲避敌人的攻击。
北狐的育子方式,在河童家也得到了应用。
河童把暖炉先开到不至于烫伤的程度,然后拉过女儿的手一下子按在炉子上,同时大喊“烫死啦”。真美立刻“哇”的一声哭了。从此,她经过暖炉时,变得小心翼翼,再也不用大人反复叮嘱和提醒危险。当客人来访时,她会指着暖炉要大人注意,“烫!”
教孩子过马路时,他故意在红灯时拉着他们大摇大摆地过马路,让孩子实际感受车速的可怕。有一次过马路时,太郎拉住爸爸的裤管一动不动。父亲问:“怎么啦?”太郎狠狠的瞪了河童一眼,毅然指着前面的红灯。河童立即道歉说:“居然被三岁小孩纠正,我这老爸真是糟糕啊!”
(3)从“谢谢”和“对不起”开始
许多家庭娇惯孩子,只要他们喊一声“水”,做家长的就会及时送到嘴边。但河童家可不是这样的。
“爸爸,水,水!”
“宝贝,水怎么啦?”家长故意不解的问。
孩子马上改了口。“爸爸,我想喝水。”
“嗯,这还差不多,若不这么说,那就永远喝不到水。”
水倒来后,若不道谢,还会被拿回去,除非说了“谢谢”这两个字。
他们一家人坐公交车,原则上都要站着,理由是“有助于训练身体的平衡感,长大后很会滑雪。”其实,在这个美丽的谎言背后,河童夫妇认为,孩子买的是半价票或者免费的,所以不该占座位。这是他们家的规矩。
如果道路过于拥挤,有人让路时,一定要说“谢谢”。若平时不加训练,孩子们是不会树立这个观念的。
(4)对等准则
河童是和真美一起成长的。女儿在地上学爬,他也跟在后面到处爬。“真美到底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大人能够看到桌面,孩子的视野却是桌脚、桌侧,桌子这个概念在她心里是什么样的?“这是河童想知道的。
“大小和小孩的世界完全不同,因为二者的眼睛高度不一样”,这是他学爬得到的结论。
等女儿学会站立时,河童也膝行跟着走。那时孩子仍然看不到桌面,免强只能看到桌角的碗。正因为看不到全貌,就想伸手,结果碗就从桌上掉落下来。此刻,如果大人从高处喊“不可以”,或者吼着“危险”,这无疑会吓着孩子们,抹杀他们刚刚萌芽的好奇心。
于是,河童从这些观察中提出了一个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和对方在同一视线状态下对话。”也就是说,要平等的对话。去演讲时,他从不让人称呼自己为“老师”,否则罚1000元;对徒弟也一样,一定要叫他河童,他觉得,这样才是对等的。
在家里,河童经常和女儿、儿子玩得不亦乐乎、满地打滚。为了防止床单被扯破,妻子特意挑质地较厚的布料买。有一次,儿子太郎满头大汗地跑出房间,大呼:“啊,陪爸爸玩好累呀!”不一会儿,河童也岀来休息,感叹说:“啊,陪太郎玩太累了!”
这对父子!到底是谁在陪谁玩?谁把谁弄累的呢?
稍后二人玩摔跤,扭打的难分难解。太郎突然疼的问道:“老爸,难道你是来真的?”“当然了,老爸我认真起来,会折断你的手腕和脖子的。”一听此话,太郎急忙说:“这样最好,不要太认真哟!”
从这个例子里,河童让儿子学到很重要的一点:即使是玩游戏,也要有体恤对方的心,这难道不是一场更有说服力的人生启蒙课吗?
(5)甜馅饼事件
河童刚忙完工作,见太郎正要拿餐桌上的甜馅饼,急忙阻止道:“等一下,为什么你一个人独享?要么一人一半,要么猜拳决定。”
一拳决胜负,结果河童赢了,小儿子哭了。
“哦,别哭别哭,虽然爸爸赢了,但愿意分你一半。”
接着,太郎更是号啕大哭。在此,我们可能想到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为吃不到整张馅饼而哭。二是为输拳而哭。三是为吃了人家半个馅饼觉得屈辱而哭。不管因为哪一点哭,想必很不甘心。
一旁的岳母看不下去了。“天底下哪有和儿子抢吃的老爸?”
河童却理直气壮,“不是我想吃,我不希望他自恃是小孩子,就以为他有特权,觉得眼前的一切都该归他。我要让他从小就知道这个道理。”
最后,岳母叹气道:“普通做父母的哪会干这种蠢事!他们通常是想尽办法要让孩子不哭,怎么有把好端端的孩子弄成这样的父亲呢?”
(6)好奇心超强的基因
真美是一个好奇心超强的小孩,经常提些出乎意料的问题。
“爸爸,打雷为什么会那么大声?”这是她4岁时提的问题。
后来的问题让大人越来越觉得为难。“为什么花是红的?”、“鱼为什么会游泳?”、“布满晚霞的天空为什么是红色的?……”
没办法,风田茂子总是不厌其烦地作答,无论多么麻烦。因为她吸取了自己母亲的前车之鉴。记得小时候她有疑问时,母亲总是一句“真是啰唆啊”打发了她。要知道,这会弄伤了小孩的心。
河童呢?干脆把一本《百科事典》放在身边,孩子有问,父亲必答。有好多次,没等父亲说几句话,女儿丢下一句“嗯,嗯,我明白了”就离开了。河童又把她抓回,“我的话才刚开个头,你怎能就明白了呢?注意听!”
唉!有其女,必有其父。“想想,小孩有一个这样认真的父亲,老实说,也挺累的。”这位母亲暗自感叹着。
其实,真美的好奇心,源于父亲河童。而河童的好奇心,源于他的母亲。老太太活了90岁,据说她的好奇心极其旺盛,儿媳和她呆一周,被弄得精疲力尽。由此可见,河童家族的好奇基因已经传承了整整三代人,恐怕其优点和缺点只有一个:DNA太过强大啦!
(7)不做事就没饭吃
从上小学开始,两个孩子就要帮大人做家务,这是河童家的规矩。
真美负责清洁楼梯,太郎负责清洁地板。没有什么男女生之别,都要尽义务。每天放学回家,必须先打扫的干干净净,才准许吃饭。晚餐时要帮忙摆碗筷,饭后收拾餐具,没做完就不准看电视。
这个规矩一直延续到他们长大离开,独自成家。有一次,真美不愿意吃饭,被迫只能吃完饭才可以看电视。那时,正是《大力水手》风靡之际,夫妻俩一边扯着报纸的一侧,挡着不让女儿看一周只演1-2次的卡通剧,而他们夫妻俩却毫无顾忌地陶醉其中……
看到这里,您是不是觉得这对家长做得有点过份,太过无情。其实,到点就餐一事,也是日本家庭教育子女的常态。据说在日本,孩子到点不主动来餐桌就餐,父母是不管他是否饿肚子的,过时不候!
(8)门禁和25岁退休制
孩子们放学必须按时回家,夏天不能超过6:00,冬天不能超过5:00,否则要接受惩罚。小时候,太郎常被父母用保鲜膜棒打屁股,每超出规定时间5分钟打一棒,且必须脱裤子挨打。这就是河童家的”门禁制度“。这比起“河童外宿汇报制”,要严格了许多。
“25岁退休制度”是指儿女们到了25岁就应该搬出家门,去自力更生,同居无需父母同意。鼓励同居的依据是,可以让子女更好地了解对方,评判将来是否真的适合生活在一起。这个制度,比起河童外宿汇报制,又要宽松的多,不是吗?
鸟儿有了单飞的能力,该离巢的时候也就到了。女儿真美20岁就早早搬出家门,儿子太郎24岁时离家外出打拼,他比规定的“退休期”早了一年,姐姐早了5年。
真美上学时身着朴素,头花是不允许戴到学校的。大雨天,孩子们没有带伞,可他们的父母并没有像其它家长一样,亲自去送伞,早早等在校门口。另外,他们夫妇认为,电影、戏剧和书本一样重要,孩子们的电影票不算在零用钱内,另给。
好啦!上面我们介绍了这么多关于河童家的育儿方法、家风家规。从中我们可以感到,父母为子女付出了许多,同时可能又觉得他们夫妇无情无义,许多做法有些太过分。河童家的这些做法,到底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呢?
(9)希望成为怎样的父亲
孩子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父母的呢?太郎小学4年级的一篇作文故事,也许是最好的答案。
当时,学校规定了一个题目,男生写《我希望成为怎样的父亲?》,女生是《我希望成为怎样的母亲?》。别人家的孩子不是写“我希望像爸爸一样当个上班族……”,就是“我希望像妈妈一样温柔……。”每一篇都以天真的文笔描绘出理想父亲的形象,有的是长达1-2页的长篇大作。
作文汇集成册后,被送到家长手里。在厚厚的册子里,河童夫妇好不容易翻到了“妹尾太郎”那一页,发现只写着“我希望成为一个普通的父亲。”
他的作文竟然只有一行字,其他什么都没写,整页空白!
其实,在这位儿子的心目中,理想爸爸的形象是:“通常在傍晚五六点下班回家。解下领带、换上家居服,慢条斯理地盘腿坐下,打开电视。不久,母亲端出啤酒,他拿起玻璃杯默默接过来,一饮而尽……有时会摊开报纸,看看今天发生的新闻。”
然而,现实中他的爸爸看看报纸是有,晚上喝啤酒是从来没有的。他一直很忙,没有什么周六周日……妹尾河童从17岁起专攻舞台设计,24岁暂露头脚。50岁时辞去富士电视台的工作,在家接项目,和徒弟们工作到深夜是家常便饭。
到2018年我们写下本文时,河童先生已经88岁高龄,妻子风间茂子86岁。
(10)登记号码1942
最后,让我们以河童先生的生死观和56岁时立下的遗体捐赠计划来结束本文。
除了生前把遗物分赠给好友外,河童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惊人的约定:遗体捐赠。为更好地了解他的生死观、人生格局与思想境界,我们摘录一段文字如下:
既然提到了死亡,就再提提有关尸体的事。如果我死了,“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院的解剖室”会来领我过去,也就是捐赠遗体的意思。1986年3月办理捐赠遗体的手续时,拿到的号码是1942号。当时朋友觉得意外,这号码还蛮靠前的嘛!
我看到死人是不会贫血,但是一看到有人留血,就会当场晕倒,因为在战争时期的空袭里见过太多受伤、痛苦呻呤、最后死去的人。
当时我中学三年级,曾经去帮忙运载被坦克车碾过、濒临死亡的伤患。当看到伤者被送到临时的急救所,但因为救护不及时、失血过多而停止呼吸时,我会双手合十,心里想到,“这个人总算解脱了。”
……
尸体只是一具躯壳罢了,并不是那个人在世时活生生的躯体。活体和实体的差异非常明显。我对自己的遗体没有什么执着心,所以选择死后捐出来,当作解剖学学生的教材。这么想并不是基于什么为医学发展贡献己力的高尚情操,而是人类的躯体非工业可生产制造之物,就这样化为灰烬太可惜了。
火化等解剖完再举行即可。因为家人也同意,所以我不需要葬礼。葬礼并非为了死者,而是为生者举行的,若是如此,那就更可以免了。
或许很多人都不能接受我的意见,因为会觉得不舒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