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冯骥才说过: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
请以“浓浓的年味”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75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提示】
1.年味可以是听觉的:鞭炮声、笑声、脚步声、车铃声、拉杆箱的轮子声、祝福声、汽车喇叭声、叫卖声……年味可以是视觉的:年集、年货、春联、中国结、人群、电影院……年味可以是嗅觉的:饺子、丸子香,酒香,水果香……年味还可以是感觉的、味觉的……
2.要有细节描写、场面描写,或者用小标题,立意要积极向上。
年味
或许是挂满大街的中国红,绽放出喜庆热闹的色彩;或许是家家户户挂着的一块块金黄的腊黄,散发出妙不可言的诱人香味;也或许是寺庙里燃烧的香炉,弥漫着盛满祈愿的烟雾……年味,是什么样子的呢?拥挤的动车站,不远千里飞奔归乡的人们拉扯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带着送给长辈的礼物, 一边打着电话:“妈,到了到了,我终于回来了!”,一边在人群中奋力地挤出一条通道。不管是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他们都向往着回家,盼望着与家人团聚、吃上个团圆饭。拥堵的人群,喧嚣的声音,回家的迫切心情,这就是年的味道吧。路边的小摊儿,早早地挂满了琳琅满目的中国结、红灯笼和对联。缠绕着金丝线的挂件“小 金猪”富态可掬、憨厚可爱,成了时下人们的新宠;盛满浓浓祝福的对联里,行云流水的书法笔 墨跃然纸上;精美细致的“春”字、“福”字窗花,像一幅幅红色画卷,勾勒出了喜庆吉祥的画面。漫天彩色的烟花、发出噼啪声响的爆竹也夹杂着浓浓的年味。人们扛着一个个装满烟花的 大箱子,到空地去放烟花。一朵朵烟花在夜空中散开,五彩缤纷,颇有几分生机,点缀着平静的夜空,也点燃了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爆竹霹雳吧啦直响,给寂静的大街增添了热闹的气 氛,仿佛在为来年的生活喝彩。开元寺、天公观、关帝庙里人头攒动,案桌前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贡品,油炸的鲤鱼、清蒸 的小公鸡、热气腾腾的甜果碗糕、当季鲜美的青红水果……人们或手捧三柱清香向神灵祈愿, 或双手合十叩拜感恩一年庇佑……不一会儿,漫天的缕缕烟丝幻化出各种形状,飘散在空中, 让人有些“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感慨。热闹的西街小道上,棉花糖、糖画小摊热闹地吆喝着,润饼小店前排起了长龙,调皮小孩 一边啃着糖葫芦一边快乐地蹦跶着,路边的奶茶店播放着“恭喜你发财,恭喜你精彩,最好的请 过来,不好的请走开,礼多人不怪……”一派节日喜庆的氛围。“龙腾瑞气映千家,春舞盛世照九州。”年味,藏在大街小巷的歌声里,藏在孩子们欢快的笑容里,藏在老人们围炉夜话的回忆里,藏在那一声声美好的祝福中……记忆中的年味小时候,年味是一种期盼;长大后,年味是一种回忆。而其中不变的,是那曾经藏在年味里的幸福与快乐……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刚进腊月,在外漂泊了一年的游子便开始期盼着回家。作为学生,期待着寒假的到来是那时的我们最热门的话题。
年味藏在爆竹声里。到了腊月二十以后,大街上的鞭炮声便开始此起彼伏了。它们是新年的预告,是喜庆的鼓点,是一年劳累后释放的见证。孩子们穿梭在大街小巷,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爆竹,炸起童年的欢乐。你听,这边响了,那边肯定要回应几声,这里面似乎有竞争在比拼。等到夜幕降临,更有那烟花充当主角,与连串的爆竹声混成一团,有光、有彩、有声,整个村庄充满了浓浓的新年氛围。
曾经,我和几个小伙伴来到大坑边,一手拿着鞭炮,一手拿着火柴。我们把鞭炮放在地上,用一个破碗盖住,点完撒腿就跑,让那爆竹把碗掀向半空。有时,点鞭炮的人跑得急了,一不小心就会摔个“狗啃泥”,小伙伴们就会捧腹大笑起来,那情景至今也难以忘怀……
年味藏在美食里。过年,对于像我这样的“贪食者”来说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因为有很多的美味可以过上一把“吃货”的瘾。
在农村,“过油”是很隆重的一天,也是我最开心的事。它通常在小年后的两三天内,就是要把春节期间的鸡鸭鱼和肉丝在油中炸熟,等客人来了,或蒸或炒就便捷多了。更会在当天用大锅煮肉作烩菜。每当这时,各种香味就会飘满整个村庄。
这天,爸爸就会充当厨房的“主角”,妈妈倒成了副手。记得有一年家里那天“过油”,我在外面玩鞭炮,突然肚子饿得咕叫,就冲进厨房大声喊:“妈,鱼炸好了吗?”妈妈没有接腔,却给了我一个”白眼”,意思是这天不能乱说话。
当时我还不明所以,后来妈妈才告诉我这是多年传下来的规矩……
年味藏在热闹的集市里。临近春节,赶大集是最开心的事了。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置办年货,那集会比平常的规模大上好几倍。走进集市,那一眼望不到的摊位和人头攒动的人群,把节日的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
你看吧:卖衣服的、卖蔬菜瓜果的、卖鸡鸭鱼和猪羊肉的,还有那儿童玩具也是琳琅满目,让人挪不动脚步。其中,最热闹的当属卖春联和鞭炮的摊位了。
那大红的春联在摊位前迎风招展,还有那大大小小的中国结和窗花会把你的心点燃。
这时,爸爸会给我买上一串糖葫芦和几根麻糖,我边吃边随着妈妈搜寻最中意的新衣……当然,年味在除夕和大年初一最为浓郁。除夕,大人们在厨房忙着准备年夜饭,小孩等待着“春晚”的开播。吃过晚饭,我们便要给长辈拜年并收下一年中最大的红包。之后,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等待着新年的钟声敲响。
初一当天,我们会拿着崭新的压岁钱,出入于各个小卖部,买一些很不实用的、却能带来不尽欢乐的零食和玩具——这一天,大人们会含着笑看着我们把手中的一张张钞票花完的……
岁月悠悠,转眼间我已告别了那份童稚,成长为一名初三的青春女孩。且现在,再也找寻不到那别有情调的年味了。当我看到老师布置的这个作文题目时,我带着笑又含着泪,写下了这珍藏在内心深处的年味……
家乡的年味
年味在哪里呢?或许它在春运时的水泄不通里,或许它在人们微笑的祝福里,或许它在每个孩子口袋里鼓鼓的压岁钱里。我的家乡,浓浓的年味儿,令我印记忆深刻。家乡的年味儿,就在响亮的鞭炮声里。每当大年初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从五点多就如潮水般涌来,震撼着你的心脏,叩击着你的耳朵,把你昨晚的疲惫和困倦一扫而空。这鞭炮声从早上到中午几乎一刻不停,给平日安静的世界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与喧闹,整个世界被淹没在这宏大与热闹中。家乡的年味儿,就在旺盛的年火里。刚踏出门槛,立马会感到一阵热浪袭面而来。而在你面前的,是一堆有一人高,小火山一般正烧得旺盛的年火。松枝,柏叶,木棒,树枝,秸秆,甚至玉米棒,全是这堆年火中的一部分。这熊熊烈火,向世人展示着他们苍老的外表下生龙活虎的生命力与热情。当你走近它,更会感受到年火的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火焰不安的躁动着,只见它左右摇晃,像是要飞上天空。它的心里只有燃烧,它的眼里只有火红,它炙烤着周围的一切,直到下面的土地变焦变黑,连它自己也化作一堆余温未散的灰烬。家乡的年味儿,就在浓浓的烟火气中。关公,观音菩萨,财神爷,土地爷,灶王爷,太上老君的神像布满了整个屋子。他们面前是一张是一尊金灿灿的香炉,香炉上贴着一张张“福”字,“满斗焚香”四个大字格外显眼。敬神当然少不了一盘的干果、水果、糖块和饼干。这时,总会忍不住去偷吃几块糖块,装上几粒瓜子,也总会被燃烧的香柱熏得睁不开眼,呼吸不上来。满屋子已然都成了烧香的味道。这味道令人兴奋,这就是年的味道。家乡的年味儿,就在匆匆的行程中。被洗得锃亮的汽车里,装着一箱箱饮料,一件件礼品,直把后备箱装得没有一丝缝隙。它载着我们开始了一天匆忙的行程。上午去哪个太姥姥家,下午又去哪个二姨家。而每到一次,“送礼,寒暄,给压岁钱,留客”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趟趟的走亲访友,大人们的腰包因买礼物被掏空了,孩子们的口袋装着压岁钱却鼓起来了。但是,都一样快乐,一样幸福。家乡的年味儿是我对家乡的美好记忆。在这年味儿中,有匆忙,有喜悦,有幸福,更有我对家乡这份不可割舍的浓浓的爱。
春节红好
到哪儿去找这样多的红!大红、深红、浅红、淡红、粉红、玫红……红在朔方纷飞的大雪中您意地奔扬流淌,洒下一路清脆如铃的欢笑。从咿呀学语的孩童之时,我便在懵懵懂懂中听老人们讲春节的来历。有一只叫“年”的巨兽为祸百姓,令人们苦不堪言。终有一日仙人托梦,告诉人们巨兽畏红。于是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行动起来,让红流溢在了大街小巷、千家万户。巨兽走了,可春节的红却永远植根在了人们心中。可不是吗?你看那铺天盖地的红,红得鲜亮、红得璀璨,红得明媚,如三月春光,生生融化了冰雪。那灯笼是红的。除夕夜里,家人围坐,言笑晏晏。窗前悬着两个硕大的红灯笼,静静地亮着光。那光温柔而又朦胧,仿佛是两轮皎洁的红月亮,恬淡地微笑着。中间那跳跃的烛光,在灯笼纸上映成一个小小的影,仿佛是有人采撷下了天际碎碎的星光,默然点明了夜的广袤,在一片深沉的夜影中,有了一点微茫却安稳的灯火,让纷杂的思绪静默,纷扰的心儿沉寂。那窗花是红的。结成冰凌的窗上贴着鲜明的红窗花,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让人无端想到素雪里的一株古朴的红梅。枝干屈曲如虬,枝头开着朵朵温润明丽的红梅,五瓣中攒着嫩黄的蕊,幽幽细细的香仿佛绕指柔。这一窗的花,在我眼中仿佛正灼灼地开放,绽出光华,那窗花下晶莹的冰凌仿佛融化成了泪的清流,让这“窗上生花”开得更生动,更美。那人心是红的。红的衣袋,红的面庞。孩子脸上笑颜欢畅,如同红色的小太阳;少女眉间神采飞扬,如同红杏花枝芬芳;老人眼角笑容流淌,如同红色晕下的夕照斜阳。红的头绳,系住一年的快乐无忧,系出一年的憧憬念想。冰天雪地之中红火的人们,如同一只只饱蘸丹青的生花妙笔,将银装素裹的天地绘得分外妖烧。
春节红好,是人们的幸福欢笑。然而在历史奔涌的长河之中,这红却也凝聚了无数血泪——在无尽岁月之中,那些仁人志士为了这片红的欢腾而洒下的滚烫鲜血。在这悲痛的、深沉的血红的映衬下,那寄蕴了无穷美好,饱含三春希望的芳香的红愈发美丽而眉烟生辉。又逢一年落花时,怎地素雪曼又逢一年落花时,怎地素雪曼妙。更盼来日年关近,相看春节红好。
春节,爱的回归
案板上,刀起刀落,肉渐渐细碎;饺子皮一圈一圈地转,渐渐变薄。奶奶坐在炕头上,红润的脸颊,积淀了十二个月的思念。春节,孙儿回来了,温暖也回归到这简朴的小房。 “奶奶,奶奶,看我捏的大饼。”弟弟举着面饼,蹭在奶奶腿边,小脸上全是面粉,一眨巴眼睛,面粉就从睫毛上飘散,活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奶奶捏了捏弟弟的鼻子,“好好好,奶奶的宝儿捏得饼最好了。”弟弟雀跃起来,满屋乱跑,窗外的麻雀也被吸引来,叽叽喳喳讨论着屋内的热闹。一排排晶莹的饺子,饱满得快要胀破,溢出浓郁的幸福。 爱,包在饺子里,揉碎在肉馅里,沉淀出幸福的滋味。 “吹!咚!”几朵绚烂的礼花在黑夜里绽放,夜幕像被洒了有色的燃料,五彩综纷,月亮也被这花吸引,从云中露出笑脸。除夕夜,万家灯火通明,餐桌上举杯,祝愿彼此新春快乐。亲人亲切的话语,如一朵朵烟火绽放在我的心田,光明、温暖。“当……当……”时钟敲响了十二下,奶奶笑吟吟地从里屋走出来,神秘地走到我们面前,“站好,奶奶要发红句了!”我们站好,一个个嚷着:“奶奶,祝你身体健康!”“奶奶,祝您寿比南山……”“奶奶,祝你福如东海!”“奶奶!”“奶奶……”老人的眼神中泛着光,欣喜地溢了出来,我尝到了一丝甜蜜。儿孙满堂,自然是快乐。那鼓鼓的红包,沉甸甸地,灼痛了我的手心,洒出滚烫的期盼。 爱,藏在红包里,殷切的关怀,闪烁着亮丽的色彩。 “叔叔过年好!”“大爷过年好”“过年好!”……街上,人们相互祝福。每一张笑脸,都流露出真诚;每一句祝福,都重如千斤。老人们都在自己孩子的陪伴下出门,岁月刻下的痕迹,此时也舒展了。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每一分一秒都是快乐的,迸溅出活力。 爱,荡漾在勾起的嘴角边,在酒窝中流转。 春节,一个让爱回归的节日。每一个家庭在这时都欢声笑语不断,每一个饺子都在此刻承载着独有的思念。每一句祝福,每一个笑容,都温暖了这寒冷的冬天。 “我们回来了。”就是这世间最美的语言。此时,爱回归了,攥在母亲手中的风筝线收回来了。此刻,亲情回归了,日夜的思念冲向天空,炸出一朵艳丽的花。
年味主题素材
①好词
欢天喜地 喜气洋洋 喜气盈门
春暖花开 迎春接福 红红火火
团团圆圆 年味十足 张灯结彩
热闹非凡 爆竹声声 辞旧迎新
幸福安康 春回大地 万象更新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春意盎然
笑逐颜开 春风得意 笑容满面
精神焕发 朝气蓬勃 满面春风
②好诗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适《除夜作》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宋·戴复古《除夜》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宋·陆游《除夜雪》
来车去马拜纷纷,岁岁年年不惮烦。
——宋·苏泂《拜年人》
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
——清·蔡云《竹枝词》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唐·姚合《晦日送穷》
年来日日春光好,今日春光好更新。
——唐·戴叔伦《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
③好开头
抒情式:盼望着,盼望着,掸尘祭灶,庐舍贴新桃,又是一年元日到。
介绍式: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很多传统节日得以传承。有合家团圆的中秋节,粽叶飘香的端午节,祭祀亲人的清明节……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之首——春节。
开门见山式:“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首熟悉的儿歌又在我耳边响起,对了,今天就是过年了,我家可热闹了!
④好中间
写历史:春节的历史非常悠久。自上古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人们便已形成了岁首祁年祭祀的活动,代代传承至今,显示着我们文明深厚的底蕴。春节的说法,出现相对较晚。直到1912年,当时袁世凯政府规定农历的正月初-叫春节,一直沿用至今。春节贺岁起初以祁年祭祀为中心,渐渐地,在传承发展中又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买年货、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烟花、拜年拿压岁钱、舞龙舞狮、拜神祭祖、逛庙会。
写美食:一张皮儿、半勺馅儿,一捏一挤就一个,圆鼓鼓地在案板上排着队。快十二点时,开始烧水。锅里冒着白花花的雾气时就可以下锅了,胖乎乎的饺子一个个跳进沸腾的水里,溅起很小很小的水花,仿佛高超的跳水运动员,全部高分通过。
写寓意:到了中午,一进厨房就看见妈妈做年夜饭忙碌的场景准备的食材必须有鱼,因为年年有余;必须有鸡,寓意大吉大利;必须有牛肉,代表牛气冲天;年糕是年年高,汤圆是团团圆圆,糯米饭是甜甜蜜蜜……应有尽有。
写风俗/场景:随着锣鼓声响起,一条金龙跃上舞台。好大的龙啊!只见那龙头硕大而威武,龙须飘动,目光如炬,真有一种“神龙”的感觉。伴着有节奏的鼓点声,那条巨龙上下翻飞,瞬息万变,时而蜻蜓点水,时而摇头摆尾,时而金龙盘玉柱……真是让我大饱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