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共读 作者:薛兆丰
成本这个词,地球人都知道。天天花着钱,这不都是我们的生活成本吗?但是经济学家眼中的成本,和我们想的成本不是完全一回事。差异在哪里呢?
一、我们来看看成本的定义: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如何理解这句话?举个例子,有人在长安街边有个祖传的铺子,专卖茶叶蛋。一般人算开店的成本,就是茶叶蛋的原材料、人工、水电等,房子是自家的,不算费用。但是,这个铺子还有另外的选择,可以出租收商铺的租金,如果租金每个月3万,而这个人选择维持做祖传的铺子,那他开这个铺子的成本是多少?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放弃了出租的租金3万,是开茶叶蛋铺子的成本。是不是和我们原本想的成本不一样?
成本还有一个概念,就是成本是由别人决定的。怎么可能?成本不是我自己的花销嘛?从上面的例子看,别人愿意花多少钱来租这个铺子,决定了开茶蛋铺子的成本。如果他卖茶蛋实际收入每个月小于3万,意味着他的收入小于成本,理智的选择就是把铺子租出去。
二、成本就是指货币成本吗?不是
货币成本仅仅是成本中的一部分。做决定时,我们要考虑全部成本,而不仅仅是货币成本。举个特别好理解的例子。北京城区的房子价格远大于近郊的房子价格,于是很多年轻人只能买到五环六环外,这样购房成本就低多了。然而,因为住得远,每天单程花在通勤路上的时间往往要2-3小时,这个时间的耗费也得算到综合成本中来。每天差不多多花费的2-4个小时可以用来锻炼身体,学习新技能创个副业,放弃了这些事情是有成本的。
三、最终产品的供需决定原材料的成本
我们一般认为原材料的成本,决定了商品的售价。但是从经济学家研究的角度,事实是反过来的。供需关系决定了商品的售价,商品的售价再反过来,决定它上面一层又一层的原材料价格。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某产品需求量大,价格就会上升。老板赚了钱,购买或生产更多的商品,反过来会决定了老板愿意以什么价格购买原材料。
四、中间商提高了我们的购买成本?
楼下小超市同样的商品比二站地铁外的大超市贵,但是为什么它能生存下去?有一次菜都下锅了,发现缺了做菜的啤酒,立马下楼买一瓶,一点事都不耽误。看,这个中间商确实提高了我们购物的货币成本,但提供了便利性。我们土去菜市场和超市购买土豆的成本,一定远低于自己跑去田间地头一个个聊花的购买成本。
五、社会成本
社会成本中有个重要的科斯定律:在交易费用为零或者足够低的情况下,不管资源最初的主人是谁,资源都同样会流到价值最高的用途上去。也即是“谁用得好就归谁”。什么是交易费用?在一个人的社会里不存在,而在多个人的社会里存在的成本,就叫交易费用。正因为人活在群体里,所以交易费用必然存在,有时候交易费用还非常高。这使得资源从价值低自然流动到价值高的过程中出现障碍,这个时候政府等第三方的资源调配功能就显现出来。怎么样做调配能满足尽可能的社会总成本最低,总效用最大?最初的产权分配、制度法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就变得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