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书开始记录生命的轨迹至今,已经有四年多了,马上满五年了。这一篇,似乎要写成一个阶段性总结的意味。不过,既然它来了,就继续吧,存在总是有意义的。
生命的轨迹,是的,我称之为生命的轨迹,是我这个个体这几年来的生命轨迹。其中,《还有多远》寄予了我对成为一个新手咨询师的愿望和渴望。《小兔子乖乖》让我肆意地徜徉在过去的回忆里,与过去的自己相遇。最近开启的《行走之旅》则把我拉回到现实体验里,回归到当下。
在每一个阶段中间,都会停一段时间。每一个阶段与前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其实,在命名的时候,并不知道有什么不同,就这么写着走着,走到现在,发现原来它们是一体的,只是状态不同而已。
第一个阶段,通过自身体验,发现心理学可以解释心理世界的很多东西,可以破除人的思想束缚,从而对心理学产生了膜拜的感觉,渴望成为心理咨询师中的一员。所以,那个阶段,积极学习理论和实操,刷各种课程,觉得有了这些积累就可以做咨询师了。
第二个阶段,从感觉自己的成长进入瓶颈期,发现通过心理咨询带领着走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无法再前进。这个问题存在于我的个人成长中,也存在于我的来访者中。现实中的问题和困扰依然存在,未曾减少,对心理咨询的理想化开始破灭,放自己自由探寻过去,随心所欲地书写,不去管是否有用,是否有领悟,或者相联系的理论是什么。
第三阶段,发现心理咨询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理想化破灭之后,决定面对现实,自己来做自己的父母,自己来帮助自己完成未完事件,重新养育自己,补偿成长过程中缺失的部分。
为什么要记录生命的轨迹呢?这个问题,我也问过自己。当我问自己的时候,我有一个发现,就是在我生命里,有很多年,我仿佛失去了记忆,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在那些时光里,只有一些很模糊的影子片段,而且随时间越来越模糊。
也许,我记录下来的痕迹,是我活过的证据吧。等我进入生命最后阶段时,我可以通过这些文字看到自己生命的过程,那就是对自己的意义。书写本身,也是一种后现代疗法——叙事。
还有一件事,就是周五的晚上,儿子微信问我,是否有写过小说,或者有情节框架的也行,他有一门选修课结课作业是要求写一篇小小说,想看看旁人怎么写的。当时,我正与一位朋友年终小聚,恰好聊到我做这样的记录会不会给儿子造成困扰,想听听她的想法。儿子突然发来的信息,让我不由得笑了,有时候真的很神奇,这是不是潜意识里的配合呢?
我停下来,跟儿子聊了一会儿,建议他可以根据高中生活场景,写一篇关于他们高中生的小小说,然后给他发过去几篇感觉有些情节的文字和唯一一篇微小说。小子说的一句话“没想到您写了这么多”,让我放下了所有的顾忌。
朋友的话很有道理:你对孩子的影响,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而且,你要慢慢习惯,随着时间推移,你对孩子的影响会越来越弱。某一天,当你发现,自己对孩子一点影响都没有的时候,你需要面对自己的失落。关于写作,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跟他人没有关系。
至此,对于写作和记录,我似乎可以完全放松了。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也可能会写一篇小说来满足儿子曾经的期待,那得当我觉得自己可以驾驭这个题裁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