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声”,让《小红帽》在课堂活起来

文/陈小静


抱着“让孩子用身体感知音乐”的想法,我以《小红帽》童话故事视频开启了这节音乐课。屏幕里小红帽蹦跳着穿过森林,孩子们看得入神,当我问“想不想用手、脚给她的旅程伴奏”时,教室里立刻响起了雀跃的回应,课题就在这份期待中自然引出,我顺势播放歌曲,让他们先在故事氛围里初听感知旋律。

热身环节,我化身为“节奏国王”,孩子们则是“节奏侦探”。一开始,我发出“拍手-弹舌(X X)”“跺脚-拍腿(强-弱)”的指令,他们模仿得又快又准,小手掌拍得通红也不在意;接着是“拍手-拍腿,或拍手心-拍手边(X xx)”,几个孩子还会小声数着节奏调整动作。

等挑战升级,我打出《小红帽》里的核心节奏型,前排的小男孩眼睛一亮,率先跟上,其他孩子也跟着“破译”,渐渐形成了整齐的声势。最后播放歌曲伴奏,全场统一用“拍手-弹舌”表示二拍子,那稳定的律动声,像给歌曲铺上了一层温暖的底色,也让孩子们悄悄记住了歌曲的节拍。

感知新音符“4(Fa)”和“7(Si)”是本节课的能力进阶,我把它设计成“声势音高地图”游戏。先在黑板上画出音阶图示,带着孩子们复习1、2、3、5、6唱名和手势,再引出新知:“今天要认识两个新朋友,‘4’是‘不稳定先生’,就像走路要摔倒时手忙脚乱,需要被‘3’扶一下;‘7’是‘紧张小姐’,急切地想跑向‘1’那里。”随后教他们对应的声势动作:“不稳定先生”用双手快速拍大腿两次,“紧张小姐”用舌尖弹响表示。

“听力游戏——声势警报器”紧接着展开。我用“啦”模唱音阶1-2-3-4-5-6-7-i,刚开始速度慢,孩子们能准确反应,听到“4”就拍腿,听到“7”就弹舌握拳;随着上行下行不断变换和速度加快,偶尔有人出错,但大家笑着互相纠正,越玩越投入。

等我再打乱音名顺序模唱,他们的反应也越来越灵敏。最后进入“歌曲寻宝”,我先唱全曲歌谱,让他们遇见“4”就做拍腿声势;再播放《小红帽》音频,让他们自主聆听、判断,每当有人准确捕捉到“4”并做出“声势警报”,我的心都为之震撼,这不仅让抽象的音高变得可感可知,也为接下来的学唱打下了基础。

趣味学唱环节,我把孩子们分成三组,打造“声势伴奏合唱团”。A组负责稳定节拍,每小节第一拍跺脚、第二拍拍腿,节奏稳稳当当;B组用“X xx”的节奏型伴奏,为歌曲增添了灵动的感觉;C组专门负责“警报”声势,只要歌曲里出现“4(Fa)”,就集体拍大腿两次。过程中,孩子们一边唱,一边专注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还会悄悄提醒身边节奏慢半拍的同学。没有乐器,却通过不同声部的配合,让歌曲的表现力变得丰富起来,也让他们在协作中更懂音乐。

课后回想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从“教唱”到“音乐体验”的转变。全员参与的声势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成了课堂的主角,没人再是旁观者;通过身体动作表达节奏、旋律和情绪,他们对音乐要素的理解,远比被动跟唱深刻。当然也要提醒:开展声势活动前,一定要明确课堂纪律,才能做到“动而不乱”。

课堂上新转来的两个孩子一下子吸引了我,因为他们的眼神、表情和参与告诉我,这样的课应该让他们感到新鲜。课下我第一时间问他俩喜欢这样的课堂吗?感觉这样的课好玩儿吗?他俩连说“喜欢”,并用力地连连点头,生怕我没看见。

对农村学校的孩子来说,身体、身边的事物就是最棒的“乐器”。这节《小红帽》音乐课再次证明,不用复杂的教具,只要用对方法,就能让课堂充满互动与活力,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心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