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习化服从自然界的普遍原则——最小阻力原则。因为好习惯是需要努力和自我克制的,而坏习惯则无须任何努力即可染上。所以,坏孩子的坏习惯会很容易传染给好孩子,好孩子的好习惯却很难传给坏孩子。
读书成才本身是一件很艰苦又很漫长的事情,有道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一种献身精神是不可能读好书的,更不可能成大器。因此,从小把孩子的道德情操培养好,是孩子成才的先决条件之一。严格地讲,道德素质的培养这一条应该放在第一位,因为道德低劣的孩子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道德决定了一个人“志”的方向。志高德高,则孩子成长为优秀人物;志高德低,则其会蜕变为一个出名的反面人物,一个大坏蛋。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恐智不达,唯恐德不修”的说法。因此,王东华先生大胆地提出:真正的天才都是圣徒。这个说法也不无道理。
道德决定了一个人“志”的方向。我们经常可以从书上看到关于“世风日下”的说法,有人推敲,叹息道德下降的呼声起码已经重复了两千多年,而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每隔一段时间就又会有一个权威的声音再来重复一次。从元代之后,整个人类由于缺乏家庭的早期教育,造成了文化和道德的全面衰落。
当今社会,人们总是把孩子道德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长们在议论某某学校的校风不好,似乎是因为学校的校风不好,才致使孩子道德滑坡。虽然这种说法也有合理的成分,因为确有个别本来不错的孩子入学后变坏的情况。但是,把孩子道德滑坡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是不公正的。
道德滑坡的真正根源在家庭而非学校。那些校风好的学校无非是招收了大多数道德素质较好的学生,个别道德较差的学生非但无法兴风作浪,而且有可能慢慢地被感化为道德好的学生。当然,我们无意排除学校领导在教育和管理方面的作用。
反之,那些招收了大多数道德素质较差的学生的学校,个别道德素质较好的学生则很快被“同化”,所谓近墨者黑。坏孩子的坏习惯很容易就传染给了好孩子,好孩子的好习惯却很难传递给坏孩子。因为好习惯是需要努力和自我克制的,而坏习惯则无须任何努力即可染上。道德习化服从自然界的普遍原则——最小阻力原则。因此,生源很差的学校,纵然学校领导和老师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无力回天。于是乎校风不好的责任就不幸地落到了他们的头上。
道德习化根本就不是学校能够单独解决的问题,没有家庭的大力配合不可能有任何效果。我们两个最小的孩子蔡天君、蔡天西,都曾经就读于瑞安城关六小和三中。这两个学校的排名都不高,据说当时的校风也不好。但是这两所学校都有很好的老师和领导,我们的两个孩子都获得了很好的教育,蔡天君是中国科技大学硕士,蔡天西是哈佛大学博士。我们全家至今对这两所学校怀有深厚的感情,并且非常感激这两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孩子们的成才有他们的功劳。
我们做家长的配合了学校的教育,而且学前的素质教育也做得比较好,因而取得了较好成果。当时这两所学校之所以被人认为校风不好,原因是生源素质较差,再加上很多家长只顾赚钱,没有大力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以致出现了学生道德滑坡、校风败坏的现象。
把孩子道德滑坡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是不公正的。
早年看过印度电影《流浪者》,法官的养女丽达和强盗的儿子拉兹从小青梅竹马,感情深挚,但法官不愿意成全丽达和拉兹的婚姻。其理由是:法官的儿子长大后必定是法官,强盗的儿子长大后肯定是强盗。这说法虽然有些武断,但从现在道德习化理论来看,也不无道理。道德优秀的父母能感化出道德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