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今天什么时候发书,会不会发新书,今天的课确实多,进了课堂除了一些常规动作之外,做些什么让他们既静心又能学点东西呢?我想到了我家孩子在家痴迷于听故事,读故事的样子。那就试试看他们阅读理解能力如何,开学第一天,他们兴奋地很!能做到不说话,专注听就达到本节课预期目标。我麻利地在赣教云里下载最新版二语课本,通过电子书播放课文朗读,孩子们听了2遍课文,再让他们带着课后问题一,再完整地听一遍。
课间,我跑到办公室翻出课标,新课标指出,一二年级学生要“能阅读,有自己想法,愿意与他人交流”。这是学生从“听故事”到“读故事”再到“讲故事”的关键阶段,是阅读理解能力的初步形成期。
第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孩子们听了3遍,我提出问题:小蝌蚪变成青蛙,经历了哪些变化?为了找到妈妈他又分别向谁求助。
段:“先长了两条后腿,再长前腿。”
我:大概是这样!你可以听得更认真点。谁能说得更完整,说出细节?
胡:“先长出后腿,再长前腿,尾巴在慢慢变短。”
我:青蛙的形象浮现在脑海里了,能不能把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加上时间说得更具体?再听一遍朗读。
郑:“小蝌蚪的后腿先长出,没过几天再长出后腿,同时尾巴慢慢变短,然后消失不见了。”
我:是的呀!这只小蝌蚪找妈妈可不止找一天,两天。那他又先后向谁求助了呢?
吴:“鲤鱼。”
我:鲤鱼阿姨,鲤鱼阿姨,在问的时候,我们要有礼貌的问。你的故事没有听完整,但是通过插图找到了第一个答案,对吗?根据鲤鱼阿姨的描述,他又找谁求助呢?记得下次听故事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跟着老师的节奏听完。
刘:“乌龟。”
我:奇怪,小蝌蚪在水里怎么没有找准自己的妈妈?
思考片刻,我引导了一下。因为鲤鱼阿姨的描述没有那么具体,乌龟的特征与鲤鱼阿姨的描述最像。那经过乌龟阿姨的描述后,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吗?请你描述一下妈妈的样子。
彭:“披着白肚皮。”
同学们笑了笑,我眼睛一亮,教材的编写真是符合学情,彭同学的回答正是课后题在精读课文时所要解决的知识。我简单地做了做动作,再听听朗读老师是怎么说的。听完,我们一起把青蛙的特征说出来吧!
听了好几遍课文,你们有什么收获吗?同学们议论纷纷。
嗯,我们在听故事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地听,跟着老师朗读节奏往后听。读故事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还要多读几遍,不明白的地方更要拎出来读,每多读一遍,收获就多一点。当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记得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讲清楚,这样才能让别人听明白。
等下发完了新书,回家把课文读熟。明天,我们试着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说给同学听,讲给老师听。
课堂上,很多同学在问鲤鱼阿姨的时候,都随口说出“鲤鱼”,而不是说“鲤鱼阿姨”。我简单地解释了一下缘由,这是礼貌,他们若有所思。后来,有个同学似乎发现问乌龟的时候就没有加上礼貌的称呼。因为没有教材,也没有充分的备课,这也不是本课的重点,于是疏忽了这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翻到了后面的“口语交际”部分,提出两点要求:吐字要清楚,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问。我想,在明天的课上,我会引导孩子们给乌龟一个称呼,乌龟伯伯,乌龟哥哥都可以。
这是一节无心插柳的课堂,起初是想让孩子们闭闭嘴,收收心,最后在七嘴八舌地问答中,完成了从“听故事”到“读故事”再到“讲故事”。
关于讲故事,很早前冯老师就告诉我,孩子讲故事很重要。去年语文优秀传统文化同课异构赛课中,很多老师的设计不约而同地选择在讲故事中完成教学评的闭环。讲故事真的很重要,讲故事的方式也多种,我似乎找到了一点日更一文的方向——故事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