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臻华 文
阅读,一直被认为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只要识字就可以。然而,人与人之间阅读的成效与产出,却是天壤之别。那么这种差别是如何产生的呢?这里有一本神奇的书,将揭密其中缘由。
阅读,我一直认为是极简单的事情,只要认识字就会。直到我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才明白,原来我一直不会阅读,或者说我一直处于阅读的四个层次中的最低的那个层次。那么,你是不是也迫切地想知道自己处天第几层?
1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由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写的一本阅读指导书。艾德勒主编过《西方世界的经典》,也是第15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其阅读经验可想而知。范多伦曾参加过美国的电视益智节目,连续拿下14周冠军。两位博览群书的作者对阅读这件事做了透彻的分析。
《如何阅读一本书》全书共四篇二十一章。整本书不仅在讲如何阅读一本书,还涵盖了如何阅读各种书,更重要的是艾德勒和范多伦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好的阅读者。
阅读的效果与书有关,更要的是人的因素。《如何阅读一本书》用了两章介绍好的读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并把这样的理念贯穿在整本书中。作者用九章介绍了本书的核心内容——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用 七章介绍了不同种类书籍的阅读方法,包括实用型的书、想象文学、故事、历史、科学与数学、哲学、社会科学等。
艾德勒说美国的教育缺少基础阅读之上的更高层次阅读指导,中国又何尝不是呢?所以,豆瓣上有人感叹如果在高中或者大学就学到这些阅读方法,恐怕就不至于一把年纪还要重新学习如何读书,也不至于到了研究生阶段还不知道如何搜集资料做研究。
《如何阅读一本书》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即:
1、基础阅读;
2、检视阅读;
3、分析阅读;
4、主题阅读。
2
首先,基础阅读是最为简单的,简单的说,就是认识字,能知道作者的每一句话究竟在说什么。这基本上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相信每一个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已经掌握。
第二层次的检视阅读,其特点在于强调时间。就是“用最少的时间了解这本书在说什么。”区别于“基础阅读”,你还得了解一本书的“结构”,“包含的部分”以及“分类”。
检视阅读有两种:
(1)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1、先看序和书名页 2、研究目录页 3、检阅索引);
(2)从头到尾读一遍,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通过检视阅读,你要回答以下问题:
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我们在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读的时候就要用到检视阅读,大致了解书的内容和框架,如果检视阅读下来你已觉得收获颇丰,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你花时间花精力好好去读一读;反之,这本书就放下了,时间这么珍贵,哪有时间浪费在渣渣的书上。
第三层次的分析阅读就是在我们阅读一本值得读的好书的时候了。
通过三个阶段把这本书啃透:
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主题);
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支持论点);
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论点正确性)。
在这三个阶段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11大规则,让你能够从脉络上彻底理清这本书的内容。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分析阅读”这个层次作者用的笔墨比较多,用了七个章节叙述分析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对于不进行学术研究或者写论文的读者,了解一下就行,不需要详解。
在书中除了读书方法,还专门有一个章节写的“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主动阅读是关键。一本书是否真正属于你,不是停留在购买回来的动作上,而是买回来读进去(输入),让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写出来(输出),那么这本书才真正属于你。
3
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一定会问一些问题,在分析阅读阶段就是要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艾德勒和范多伦针对分析阅读提出了十一个准则。
准则一就是要知道自己读的属于哪一类书。因为对于不同种类的书,要有不同的阅读方法。
准则二是用一句或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也就是发现一本书的主题和重点。
准则三是画出一本书的结构。这本书的结构是在我们读完之后按照书的逻辑顺序整理出来的,而不是目录的结构。目录结构是作者写书的框架,而我们自己整理出来的结构是读者的逻辑。
准则四是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也就是这本书中作者要解决什么问题?
以上四个准则是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整理内容大纲。
第二个阶段也包括四个准则。
准则五是找出关键字以及确定这些关键字的精确意义。
一些字词总是不只有一种意义,即便没有歧义,放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中,它也会产生特定的意思,读者要精确理解这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关键的字词总是有一些标记,比如说,有明显的符号、括号、斜体等等,另外就是一些专业的术语,还有那些读起来头痛的字。
准则六是圈出一本书的重要句子,找出其中的主旨。如果已经将关键的字圈出来了,它们一定会引导我们看值得注意的句子,值得注意的句子通常是让我们困惑的句子。
规则七是审视作者的论述。为什么他认为读者该被说服接受他的观点?如果只有论点,没有论述,那么作者只是在抒发个人想法罢了。
规则八是找出作者的解答。我们已经理解了作者所用字词的意思、句子的意思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对照一下自己之前提出的问题,作者有没有回答这些问题?是全部回答了还是回答了部分?
以上四个准则就是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透视一本书。
通过这样的过程,已经能够掌握一本书的核心了。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是公正的评断一本书。
阅读是一种对话。那么,这种对话谁才是最后一个说话的人?应该是读者。
读完一本书,作者要说的话已经说完了,现在该读者开口说话了。读者开口就是要对一本书进行评价。
一个好的读者,一定是在读完之后能对书提出评价的读者。
评价一本书并不一定是批评,也可以是同意,但是开始评价之前有一个前提就是真的理解了这本书。所以,分析阅读的准则九就是除非你能诠释整本书,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判断我们是否理解这本书就看能否用自己的话重复作者的观点。
在充分理解一本书的基础上,提出批评通常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知识不足,二是作者的知识错误,三是作者的论述不合逻辑,四是作者的分析与理由不完整。
如果要反驳作者的观点,就要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所谓的理性,首先要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这也是艾德勒和范多伦提出的准则十。另外,在做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这也是准则十一。反驳的前提是你能提出反驳的理由,并且能论证自己的观点。
4
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终目标。
我们要对某一个主题有深入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本书能解决的,这至少要涉及到这一个主题的几本主要的著作。
对于主题阅读来说,首先要用检视阅读检查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在研究生期间写课程论文的经历。开始动笔之前,通常是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搜集过来,然后开始浏览和速读,筛选出来部分与我所要写的课题最为相关的,再进行精细分析。
做主题阅读的一个难点是怎么知道一个主题应该选读哪些书。《如何阅读一本书》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说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一本书的书目索引。
我曾经学习过的一个课程里介绍过在做主题阅读时选书的方法。在做主题阅读时,关注人而非书。以一棵树做比喻,在树的根基部分,是一个主题的关键和核心人物,树干部分是核心人物观点的延续或者补充人物,树枝和树叶就是对理论进行新发展的人物。关注核心人物以及他们写的书就抓住了一个主题的精髓。主题阅读一定是循着树根——树干——树枝去寻找。
5
搜集到了相关书目之后,《如何阅读一本书》提出了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第一,找到相关的章节。做主题阅读时,一定不要忘了阅读是围绕着主题来进行的,重点是主题而不是阅读的书。找出每一本书中与主题极为相关的章节。时刻不要忘记,阅读是围绕着主题的,而不是为了读这本书。
第二,创造一套关键词,然后用关键词来检索书中作者的表述。类似于写一篇论文总要有几个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审查搜集到的资料。
第三,理清问题。通过主题阅读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每一本书,然后看看作者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第四,界定议题。罗列每一个作者对问题的回答情况。就某一个问题而言,不同的作者可能会出现争议,作为读者就是要把这些争议理清楚。
第五,分析讨论。根据前面四个步骤,已经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在与其他作者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做主题阅读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预设立场,要做到客观的看待每一个作者的观点。
以上是阅读的四个层次。
阅读的四个层次并不是并列的,高层次的阅读包含低层次的阅读。因此,检视阅读的浏览和速读其实是分析阅读的前两个步骤,也就是要确定自己读的是什么书,并提出大纲及结构。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都可以用于主题阅读。
以上所讨论的,都只是针对阅读一本书本身。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还提出了辅助阅读。所谓辅助阅读就是借助其他书或资料来阅读一本书。比如在阅读一本书时调用过往的经验,参考其他相关的书,用一些导论或者书评,用辞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