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戏是祁门最著名的戏曲,又称平安戏,还愿戏,已经有四多年的历史了,是戏曲史上“活化石”。
目连戏是以宗教故事“目连救母”为题材,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古老剧种,是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剧目,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戏祖”。清末明初,徽州个悬有六十多个微戏班社,最早组织目连戏班社演出的是祁门西乡的栗木村。
经过老师一节课的讲解说明,我了解到了目连戏的宗旨:告诉我们要宣扬孝义,提倡行善。并且,目连戏有一定的严肃性,必须是在固定的时间,或是有什么大事发生的时候,人们才会唱目连戏。郑之珍,生前是诸口乡清溪村人,是著名的戏剧作家,也是目连戏的创始人,更是为了不起的老人,为中国的成就立了一份功!
目连戏一般是以鼓.锣.钹为伴奏,开头一般以“跑猖”、“串火”的形式,其达到去邪迎祥、驱鬼、消灾灭祸的目的。
目连戏集戏曲、舞蹈、杂技、武术于一身,有锯解、磨研、吞火、喷烟、开膛、破肚带彩特技和盘叉、滚叉、金钩挂玉瓶、玩水蛇、挖四门等舞蹈动作,及金刚拳、武松采花拳、五龙出动拳诸多拳路,服装、道具、化妆、表演均有独特之处。由于深藏民间,至今仍保留粗犷、原始的本来面目,唱腔初为花鼓调,明末大平调兴起后,因其动作大,架子大,真刀真枪,雄浑豪放,适宜目连戏的武打表演,故自清代改为大平调。既可登台演出,又可扎扬表演,游街时鼓乐齐鸣题材样式。
目连戏的角色划分,大概是分成:生、旦、末、净、杂,基本唱腔古朴,深受人们的喜爱。
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播放了《小放牛》《挑经挑母》,看完以后,我发现目连戏中,人物的语言与我们说的普通话大有不同,其中还有很多我们不懂的词汇,人物行走时的步伐,也与我们平常走路不一样。看了中国的目连戏,我感受到了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博大精深,是多么有文学意识。
希望“祁门目连”能够继续发展下去,能够走遍全国各地,为我们祖国的光辉再立一次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