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有片刻清闲,从繁杂的生活和工作中抽身,去回忆回忆民大求学的点滴。下笔之前,思考很久,似乎是因为故事太长,不知从何说起,又似乎是离别匆匆,勾不起完整的记忆。于是乎,便索性顺势而为,也试着如坡公所言“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罢了。
要说关乎于母校最深刻的记忆,那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我的导师——于东新。我曾不止一次的感慨于师对我的影响,都说“经师易遇,人师难求”。于我而言,于师既是我的经师,又是我人生的导师。近日,在专属于老师所带研究生的微信群里,读了不少关于师兄、师姐们回忆母校的文章。每一位学长都挥毫逞才、各展所长,读来让人心胸舒畅。但最令我有感触的却是,每一位学生对老师发自内心的那一份敬佩与思念,我不禁感慨,于师在每一位他所教过学生心中的地位。
感谢老师,是因为老师是我文学兴趣的启蒙。说来惭愧,读研之初我常常问自己究竟是否真的热爱中国古代文学,现在想来那时的我或许对这一学科连感兴趣都谈不上。但当我离开母校之时,我很确定自己热爱它。因为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领略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独特魅力,不知不觉中,这一学科早已融入了我的生活的全部。感谢老师带我走进这片深沉而又厚重的文化海洋尽情遨游。研究生课程之于我这位贪玩的学生而言确乎枯燥,但于师的课程我总满怀期待,因为他课程的内容总是能够勾连八方、绵延无际,甚至讲到兴起出还要手舞足蹈,令人捧腹,也就是在这样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中,我找到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乃至中国古代史的乐趣。时至今日,工作之余我仍会不时找来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书籍翻看,曾经对读书感到痛苦的我,现在也渐渐的体会到了“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快乐,又顿时想起老师总说的“真正的学习是没有功利心的,是纯粹的精神上的需要”。
敬佩老师,是因为老师对待生活的态度。前几日,读了老师一篇名叫《著书本是情性事》的文章。其实在我眼中,老师对待什么不是如此呢?求学三年,我几乎与老师接触的比同学还多,因此也愈发对老师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产生钦佩。我常在想他冷峻的外表下,一定有着一颗炙热的心;他对于生活的那份热爱和享受;对于人生独到的理解与感悟以及豁达乐观,简约洒脱的人生态度实在令人羡慕。也正是老师这种平易近人,简单快乐的样子,才让我这个生来腼腆,不善言辞的学生能够放下顾忌,总愿意与老师倾吐感情上,工作上的苦水,分享读书上、生活上的快乐。得遇恩师,是我的幸运。
时间流转,倏忽间毕业已两年,对于母校的怀念从未停止。有时想想,这份怀念既包含了对于母校生活的点滴,更承载着自己曾经走过的时光。我最喜欢民大的秋景,秋天,校园道路两旁金黄的树叶纷纷落下,将宿舍去往教学楼的路上洒上金光。每到秋季的这几天,我总是起来很早,生怕晚些时候勤劳的环卫工人将此美景“清扫”。带上耳机放上一段轻快的音乐,独自漫步这段铺满金黄的路上,仿佛置身画中,所有的压力与烦恼都可以抛诸脑后,这路程使人心情愉悦,倍感放松。仔细想来,民大这方“小天地”下的秋日的确胜过“春朝”。
至于北区后面的那片农场,同样让我思恋。文学院的男生少的可怜,以至于分配宿舍的时候我被分在了农学研究生的宿舍。这也让我比别的同学能够更多的了解这片农场,亲近这片农场。读研三年,我几乎每天都会走到这片农场,春天的播种,浇灌、秋天收获、清理我都或多或少的参与过。其实最初我特别不理解舍友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专业去攻读研究生。但慢慢的我发现,春天的播种、夏天的浇灌、秋天的丰收,如果你全程参与其中,心中的那份成就感是最为实实在在的,更遑论在此过程中去进行科研探究,创造价值了。民大求学的这份不同的际遇,使我能够在枯燥滞涩的古籍中去抽身领略别样的风景,思考不同的人生。
低眉石径小路 ,回首幽处绿树, 几年寒暑几年秋 。转眼时光随水流 ,校园静悠悠 。记得初来此时 ,凌云豪情壮志 。初尝世态初尝凉 ,更恋校园好时光 ,世事不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