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Chapter5“自卑情结”。学懂了这几句。
1.每个人身上都有着自卑感和对优越感的追求,这两者成对出现,相辅相成。我们追求优越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卑,如果对优越的追求获得了成功,它可以克服我们的自卑感。
2.在儿童的教育中,最严重的错误就是父母或教育工作者断言误入歧途的孩子前途暗淡。这种愚蠢的断言只会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因为它让孩子变得更懦弱。恰恰相反,我们应该用乐观的精神激励孩子。正如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所说的:“他们能做到,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
3.有时我们看到孩子因为害怕被嘲笑而改变了他们的为,但这只是表面。我们不能因此认为,通过羞辱或责骂就可以让一个孩子真正改善自己的行为。
4.懦弱的特性容易破坏人际关系。一个总是担忧自身形象的孩子,不会考虑别人,因此他愿意以牺牲他人为代价来获得声望。因此,懦弱带来了一种自私自利和争强好胜的态度,尽管这种态度还远远无法消除一个人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但它可以消除一个人的社会感。
5.当我们考察一个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的人,必须记住,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社会上是异常的。人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儿童因为过度追求优越而变得不考虑他人,这些儿童对人是有敌意的,还有违法倾向,并且贪婪自私。当他们发现了别人的秘密,就会用它来伤害别人。
6.有些孩子的走路方式会流露出明显的自信和勇气,比如挺拔的身姿、端正的头部、声音沉稳、落落大方等。而有些孩子在别人和他说话时会退缩,立刻显露出自卑感,害怕自己无法应付这种情况。
6.如果一个孩子多年来一直在错误的方向上前进,我们就不可能指望一次谈话就能改变他的行为模式,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耐心。如果孩子在努力改善自我,问题却时时卷土重来,明智的做法是向孩子解释:进步需要时间来慢慢实现。这种解释会让孩子平静下来,且不会有受挫感。
对照反思:读了今天的文章,对第三点,我十分认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自己往往太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或自己认为不当的行为(以自己成人的眼光来看)直接进行毫不留情地批评,有些学生表面接受但实际上并不认可,这一点多年之后再与这些学生相聚时,我才从其他学生口中偶尔得到证实。想自己当年可谓掏心掏肺,全心全意对待他们好,结果却并未得到他们真正的认可,我唯有苦笑。究其根源,还是书读的少,不了解学生的心理,他们毕竟是未成年人,自己怎么能要求他们具有成人的思维呢?尤其是现在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太难令人琢磨了。得静下心来,慢慢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