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的儿童分析大师温尼科特认为,从完全依赖到相对依赖,再到趋向独立,是每个孩子个体成长的必经过程。完全依赖阶段强调母亲对孩子的“抱持”,即时时刻刻怀抱孩子,全方位满足孩子的要求。母亲要始终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这就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不是说孩子需要她时才在,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孩子的身边。这会使得孩子产生一种生命的“全能感”——觉得自己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自由地释放他们本能的需求。
——张文质《奶蜜盐》第12页
这段文字给我的感受特别深刻,每每读到此,心里除了懊悔、自责,还有对孩子深深的歉疚,以及隐藏在心底里最深的痛。
儿子出生的时候,我才23岁,虽然已经达到了婚育年龄,但是对于养育孩子,完全没有任何了解,最直接的了解就是自己的成长经历,甚至可以说,那时候的我根本完全没有做好做母亲的准备,我以为,女人只要生了孩子,母性的本能自然会促使自己成为一个好母亲。
然而,我错了,大错特错。
张老师在《奶蜜盐》中提到,0——6个月是孩子的完全依赖期,这段时间需要母亲的时刻“抱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母亲的在场;7——18个月,是孩子的相对依赖期,需要母亲对孩子的需求及时做出正确的回应;18个月以后,是孩子开始趋向独立的时期,但是在3岁以前父母还是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以帮助孩子在3岁以后更好地克服“分离焦虑”,最终慢慢走向独立。
那时候的我,完全不懂得这些。
记得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因为要上班,家中老人也不能来身边照顾孩子,于是我们把孩子送到了十几公里以外乡下的爷爷奶奶家里,由于交通不像今天这么发达,我们只在每个周末回去看望、陪伴孩子。
至今我都不能忘记,每次看望孩子要离开时孩子那不舍、惶恐的表情和撕心裂肺的哭声。刚开始,孩子不知道我们会丢下他自己回家,发现这一点后便变得非常警觉,努力克制自己跟小伙伴玩耍的欲望,时刻跟着我们,或者说是看着我们,生怕一个转身我们就丢下他离开了,以至于我们必须用心制造各种机会才能偷摸着离开,但是很快身后就会传来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也许在他小小的心里,不仅认为我们在欺骗他,甚至还会认为我们要抛弃他。可是,懵懂的我们只是觉得孩子是不舍得我们,慢慢习惯了就好了。
后来,孩子确实慢慢习惯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时刻粘着我们,也不再哭得那么伤心。现在想来,他不过是已经接受了残酷的现实。这样的日子过了一年,我们把他接到了身边,从此以后很少离开。
很多年以后,当我们母子俩谈到这段日子,儿子非常感伤,他说,那段日子对于他而言,是一段非常黑暗的日子,这种黑暗,除了每天醒来看不到大人(爷爷奶奶外出干农活了)的那种无助,还有那种被抛弃的感觉,那种感觉自己不再被爸爸妈妈所爱的绝望。
听到儿子的这番话,我感觉到后背一阵阵发凉!感觉到一阵阵的后怕!我才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残忍地伤害了他!我们把一个处于相对依赖期的孩子丢给了父母以外的其他人,就是残忍地把他置于一个孤独、无助的境地!硬生生把他与父母隔离开来,就是残忍地把他置于一个黑暗的、绝望的境地!在他还没有与他人建立起连接关系的时候离开他,在他最需要陪伴的时候不陪伴左右,就是把他置于一个凄惶、惊恐的境地!他怎么能自处!他还怎么能建立起安全感!他还怎么能相信这个世界!他还怎么能自由地舒展自己的生命!
我为自己的无知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懊悔不已。但伤害已经造成,懊悔无济于事,所幸后来的日子,我虽然还是懵懂无知,但孩子惶恐的眼神和痛苦的哭声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从此特别珍惜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希望能尽量弥补对孩子的伤害。
读了《奶蜜盐》,回望自己的这段经历,我特别想奉劝所有的父母,在孩子三岁之前,千万不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放弃对孩子的陪伴,三岁以后在条件允许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否则将会带给孩子莫大的伤害,也会让自己后悔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