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批评。
谁也不喜欢被人批评,因为批评往往跟随着被他人否定、受到惩罚等消极感受与事件,所以人们不喜欢被批评。甚至因为害怕被批评,养成了讨好他人的性格,丢失了自我,这着实是一件可悲的事。
其实,批评具有欺骗性,我们如果能更合理地看待批评,了解到批评背后的心理机制,那么我们会成为更具独立人格的人。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一个“屏幕”,我们的耳朵和眼睛就像投影仪,受到情绪状态、动机需求、习惯行为模式、信念价值观等影响,经过过滤和编辑后,将外界的客观世界投影到内心的屏幕上,所以我们每个人的想法和感受都基于内心的这块屏幕。因此,这块屏幕并非直接地呈现现实,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在每一个批评者的内心也是有这样一块屏幕,他的批评并不是在批评你,他们只是在批评从自己的屏幕上看到的内容。他们也许还声称看你看得很透彻,比你自己还了解你。但他们从未看到真正的你,看到的只是他们屏幕中你的影像,而且批评者越是对自己的观察深信不疑,就说明他在屏幕中的影像就越是扭曲,因为没有一个人比完全蒙在鼓里的人更斩钉截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人有可以看到真实的自己,甚至有时候连自己也看不清,我们也就没必要因为他人的批评而活得像刺猬一样。反而,我们可以在听到他人的批评时,问自己一句“他人的屏幕上有什么?”不妨想想他人批评背后的情绪、欲望和念头,这样能帮助我们分清他人批评里的可取之处,而不是立马就竖起盾牌,将自己保护起来。
王阳明心学提倡“心外无物”,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外界的一切对我们的影响取决于我们内心如何看待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