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山茶科,灌木或小乔木。”陆羽在《茶经》中称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神农本草》曰:“一名茶,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盆州谷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其名称的演变,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旅程,也折射出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槚:《尔雅.释木》曰:“槚,苦荼。”就是味道苦的茶称作槚。晋代郭璞作注说:“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在晋代,吃茶的方法还是煮成菜汤。《说文解字》:“槚,楸也,从木、贾声。”
蔎:陆游曾说“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西汉杨雄《方言论》中将茶称之为“设”。《说文解字》:“设,香草也,从草设声。”段玉裁注云:“香草当作草香。”设本义是指香草或草香。因茶具香味,故用设借指茶。此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茶叶有着特别的香味。
荈:荈字最早见之于三国时张揖的《杂字》:“荈,茗之别号也”.在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茶则被称做“荈”。“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孙楚《出歌》“姜、桂、荼荈出巴蜀”,荈:茶叶老者。——《玉篇》.茶叶的嫩、老,口感不同。当然,老也有可能指老茶,或者说发酵时间长的茶叶。
皋卢:苦丁茶的古称。东晋裴渊在《广州记》中记载:“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茶又被称做“皋卢”。 唐 陆龟蒙 《和茶具十咏·茶鼎》:“曾过 頳石 下,又住 清溪 口。且共荐皐卢,何劳倾斗酒。”茶酒同饮,可见茶的地位已经得到巩固。
茗:茗一般指茶芽;又有所谓“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尔雅》云:“生,可作羹饮,今呼早茶为茶,晚茶为茗,蜀人称苦茶。”中唐诗僧皎然《山居示灵澈上人》诗“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句,就是指看茶归。茶树的嫩芽当然可称茶茗,后来茗、萌、芽分工,以茗专指茶(茶)嫩芽。
荼:唐以前,统称为荼。“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邶风·谷风》。荼,借也。——《广雅》。“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见茶这初为药用。直到唐之《茶经》,才少一笔,为茶。
宋杨万里诗:“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玉爪”,茶叶美称,谓嫩芽泡开后状如爪尖。古诗词里,古人也以个人的感受,给茶以诸多美名:“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诗中的“云腴”即茶的别名,出自唐代诗人黄庭坚的古诗《双井茶送子瞻》。还有杜牧的《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赞茶为“瑞草魁”;施肩吾写的诗句“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称呼茶为“涤烦子”;“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五代郑遨《茶诗》 赞称茶为“草中英”;“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北宋陶谷著的《清异录》一书,对茶有“苦口师”“水豹囊” “森伯”“清人树”“不夜侯”“余甘氏”“冷面草”等称谓,“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者,谁能目之。”;苏轼为茶取名 “叶嘉”,以拟人化手法著《叶嘉传》;苏易简《文房四谱》称呼茶为“清友”;杨伯岩《臆 乘•茶名》喻称茶为“酪苍头”;元代杨维桢《煮茶梦记》“小芸呼曰:凌霄芽熟矣。”称茶为“凌霄芽”。
数十种名称的演变,说明春秋之前,以茶为药,取保健作用,《神农本草》中记载有“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到了汉朝,茶为汤饮,食用与饮用相融,擂茶就是用生姜、生米、生茶叶(鲜茶叶)做成,故又名“三生汤”;随着饮用习惯的形成,以及制茶技术的发展,宋时才有了如酒般的斗茶习俗。茶”字拆开是人在草木间,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唐宋年间,佛教兴起,茶也成为敬佛之物,增添了禅学味道。《茶经》的推广,变煮茶为泡茶,使得茶叶上升为一种止渴与娱乐为一体的日常饮料,这种神奇的树叶才逐渐演绎为中国文化。随着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的兴起,茶叶走向全世界。如今,世界各国对“茶”的读音,都直接效法汉语的语音,主要分为广东话“CHA”和闽南话“TE”,日本更是将“茶”的字形、读音一并拿去,称お茶(おちゃ)。详见:https://www.jianshu.com/writer#/notebooks/27711496/notes/3107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