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新媒体时代,带给我们的是一个读屏时代,曾经一册在手的时代,几乎可以说是成为了历史,有人质疑说我们平均读书量每年只有不到一本,但如果我说这也许是我们没包含读屏的数量,如果算上读屏的数量,还有耳朵听书的数量,我想我们当今的读书量,并不会在世界上是一个靠后的位置。
那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人质疑我们的读书量太低?难道听的和看屏幕的内容不算内容吗?其实这种杞人忧天的恐慌我也曾有过,我当时最大的质疑是一种读者变成“再创作者”的质疑,我看到人人都在低着头,看着互联网上的穿越剧、言情小说,兴致勃勃的说今年看了几本书,这些网络小说,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创作者与作者的距离已经无限的接近。
这种接近已经在影响着作者的创作,看看那些同步的留言,看看那些模块化的内容,这分明就是一种互联网数据的成果,把所有读者的兴趣进行了一个模块化定制,喜欢穿越的,怎么穿越,喜欢打脸的怎么打脸,读者完全参与到了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完全没有了过去的那种作者的独立性。
如此看,我们虽然每天阅读量增大了,其实内容有差别吗?千篇一律的模块化内容,看似名字不一样,但内容,都含有高度的读者参与影响,你获取的也许仅仅是大众化下,最没有价值的部分内容,仅仅是给你带来的一种消遣和感官刺激,我想和来一局王者荣耀的区别并不大。
现在的阅读,沉思的变少,追求刺激的变多,跳跃式、缩略化的阅读代替审美化的阅读,视觉快感代替审美的心灵洗涤,我们忧虑的不是读书方式的变化,而是自身对内容标准的改变,我们读书不在于用什么读,纸质书也好,电子也好,但终久要改变的是那种浅阅读、泛阅读,带给自己的那种阅读能力的弱化。
我们即要避免那种互联网的搜索便捷,带给我们忽视对思维和逻辑能力的锻炼和强化,于是造成了知识来的容易,忘记的也快,我们同时也要注意那种读者深度参与的内容,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人到底是要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你读什么书,怎么看书。
卡尔维诺的那句话不是被我们引用的满大街都是吗?他说:所谓的经典不是你正在阅读的,而是你正在重读的。我们在互联网上有多少内容你想重读过?
文: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