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老师
在培训中,焦校长说文本解读就是:阅读者运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知识对文本进行诠释和丰富。
拿到这首古诗,纵使时间很仓促,但是我依旧把对文本的解读放在重中之重,厚积才能薄发,虽然解读的很浅显,但用心在做,就是莫大的进步。
一.关注对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标准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结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的教学目标,我将《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通过对课标和教学目标的解读,在教学设计中逐步落实,同时分三步走:第一步,借助注释和学生互助,领悟古诗的意思;第二步,抓住关键字词的感悟,在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第三步,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入情入境,深入感悟。
在指导朗读中也是层层递进,循循善诱。由开始的读准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到理解诗意,读懂诗句,再到最后的感悟诗情,读出味儿来。
二.关注字词剖析
这首古诗在字词的剖析上,抓住“寒”、“孤”两个字,“寒”字增添了冷清的意味,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孤”字既写出了雨后楚山的孤影,也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心情。
“平明送客楚山孤”,“孤”字是这首古诗的诗眼,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天刚亮时把友人送走了,辛渐可以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王昌龄,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望着这茫茫江水,越显孤寂。
抓住“夜入”和“平明”两个关于时间点的词语,感受好友之间在惜别之前的不舍情意,通过展开想象来畅想、畅聊他们之间的故事。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如果你在好朋友家做客,在马上要道别的时候,你们所做的事情和彼此所说的话等来感受作者与好友之间的不舍情意。
三.关注写作背景
在查找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时,了解到这是王昌龄写的组诗,课文中选入的是第二首。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县丞时。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远谪岭南;次年北归,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今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两首诗当为此时所作。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第二首写的是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的情景。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这两首诗所记送别的时间和情景是“倒叙”。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第二首写第一天晚上在芙蓉楼为友人饯行之事。
在解读文本时,对这些写作背景的了解,让我对这首诗所饱含的韵味有了更深的了解。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纵有万般无奈,却依然刚正不阿,更自喻为“冰清玉洁”,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感悟得更深了。
四.关注怡情悟情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这首古诗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后两句作者表明心志,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这首古诗构思别致,既写了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和品格。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王昌龄一路陪同好朋友辛渐从江宁到润州,并在此道别,前一天晚上到达,第二天天刚亮就要道别,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好朋友在这段时间内可能所做的事情,入情入境感受与好友惜别时的不舍,以及惜别后的孤寂。
考虑到学生对“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理解不够深入,查找了“冰清玉洁”的典故,引导学生在此场景中感受人物品质。
于永正老师说:教师得有咬文嚼字的本领。哪里是重点?那些词、句是关键?我要求自己不但要逮得准,还要读得进、讲得出。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联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思,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
对文本解读的学习需要用心花工夫,但是掌握了这项功夫,才会在课堂上真正的“得来全不费功夫。”
备注:部分资料经查阅获得。